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265 殃及池鱼】 (第2/3页)
兑乾四卦,统气一十二,候计三十六,分局五百四十,为阴遁。合阴阳二遁为一千八十定局也。 此盖撮四候而共看六十时定局,四个一千八十定局,则依旧为四千三百二十局矣。 周太公谙兵法,善布奇门,以八卦分八节,节分三气,气分三候,岁计七十二候,立七十二活局,每局六十时,七十二局计四千三百二十时也。 汉张子房删捷,冬至十二气,分三十六候,撮四候为阳遁九局。 夏至十二气,分三十六候,撮四候为阴遁九局。此活图更捷也。 夫一十八局七十二局,皆不越一千八十局矣。作硬局,则皆一千八十局;作活局,则有七十二局、一十八局。 然一十八局虽简,以奇门星仪符使之,行悉定布于局中,其为课四千三百二十,举目在前,其所未为者,只加临一事耳。 如欲加临,但依局所定,正转两盘,其课遂成。是风后之法,乃万世不易也。 传到周朝姜太公,太公用它打败了纣王,并将改版成七十二局,后又经汉代黄石老人传给张良,张良又把它精简变成了一十八局,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也就是后世相传的奇门遁甲。 汉朝灭亡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局面就是由闻名遐迩的诸葛亮创造出来的。 诸葛亮其才知、韬略以及对术的运用上,无一人能出其右。 在史书中记载:东吴中智勇双全的大将陆逊,在当时打败了刘备后,率领数万人的追兵乘胜追击,结果遇到了诸葛孔明的“乱石阵”,陆逊带领数万兵马进入乱石阵后,立刻迷失了方向,几乎丧生于“乱石阵”中,后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相救,才得以脱生而逃出,最后也就知难而退了。 一堆乱石,居然打败了由陆逊带领的成千上万骁勇善战的军队,说明诸葛亮已将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故大诗人杜甫亦有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到了唐朝,被封为“卫国公”的李靖,也写了不少关于方面的书籍,而且其在行军打仗时也是经常运用的,李靖主要是辅佐唐王李世民凳基。 到了宋朝,开国功臣赵普,在的运用上也是多有心得,后来因建功而被封为宰相,他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篇章——,里面囊括了的精髓。 历来被古代皇家视为“帝王之学”,私藏于皇室内宫,不轻易示人,但由于北宋时期的国力空虚,北方辽、金等外族虎视眈眈,宋真宗、宋仁宗二帝为抵御外族的入侵,在社会上大力宣扬,仁宗年间,其多方搜集有关方面的书,并由皇家写出,宋仁宗皇帝亲自为其写序。 到了明朝,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也是一代高手,刘伯温对此术的运用也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并另外写有著名的古预言——,但他深暗政治之学,明白“功高震主、才高遭忌”的道理,在完成了辅佐朱元璋的帝王霸业后,便功成身退,隐居于山林了。 燕天南重点研究了三人都有写的三才之道。 三才者,天地人也。天动地静,人禀天地之气始生。三才具而万物兴荣,天地始现生机。 奇门预测体系,源于天地运化之理,正是基于三才之道而设,故时时处处体现着三才的辨证关系。欲精奇门之道,须识奇门三才之理。 三才之道,乃奇门遁甲预测体系之灵魂。奇门属古之“三式”之一,何以称三才也。 奇门起局,以一气统三元,此奇门三才之由始也。立盘天地人,以应天地间万物,此奇门三才之根基也。三奇日月星,神出而鬼没,此三才之用也。 六壬又云有天三奇、地三奇及人三奇之谓,可见三才之中又可再分三才,此奇门三才之分化也。 故三才之道,变化无穷,以定天地人事之状态,以应是非善恶之高下。 明三才之道,方能明辨局中玄机。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积三则转,故能成九宫之妙,能宣造化之微也。此奇门三才之本体也。 奇门预测,应随时注意把握三才之道,其入手则须先明天地奇门之理。 概每一时辰,地球当有十二分之一区域与盘相应,若均以一局为用,必致谬误。故奇门体系须首先区分大的三才:天盘者,正时之盘局也,乃古之贤士治理国家及用兵之秘本。因其过于概括和抽象,故其用于人事预测而时有含糊难明之处。 地盘者,静应也,为周围具体环境,为大的状态,为不动之应也。 人盘为天地盘信息的放大和细化,为动应,或可依法变通正时之盘,仿六壬之移神换将。 故奇门预测人事,由天而地,由地而人。 以地盘大的环境、外应为主,以地为根基,主六亲关系,随问随答。 作为开放型的预测体系,奇门预测中凡所见人物均可为应,远应远来近应近。此为奇门预测体系中大的三才之道。 以奇门正时盘式预测,自古就首宗三才之道。 云:“凡占吉凶者,首重九星,以九星为天盘,吉凶由天故也。” “凡出行趋避者,首重八门,以八门为人盘,吉凶由自取故也。” “凡造葬迁移者,首重九宫,以九宫为地盘,迁移等事皆由地而起也。” 由是知奇门判断,从天地人三才也。奇门中,星高门中宫低,对应天人地,而神游于三才之际。 凡测天地之事,观天地之盘可也。而人事则为天地之末,各为一小天地,故繁杂多姿。 同一时辰,百人百事,千人千态,鲜有完全雷同者也。 故在人事预测时,须辨人事之细微,方能不失谬误。奇门在预测人事时,门随人动,一门动则八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