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君臣谋划 (第2/2页)
些吃力了,特向大唐求援。”李世民头疼。 以吐蕃、象雄对苏毗的锲而不舍,李世民可以判断出王恶之前建议的准确性,苏毗确实是吐蕃喉间的刺,更是大唐在高原方向的唯一护盾。 大唐想出兵,不说是卫军,哪怕是府兵也行啊! 可是,大唐现在是周边百国的楷模,要讲究师出有名,就有些自缚手脚的感觉了。 你不能仗着自己强大就欺负邻国啊! “好办。”王恶轻笑。“调松州、蜀州等周边折冲府的府兵,暂时去府兵番号,易帜为‘自愿’,号自愿兵,以民间的形势入驻苏毗,与大唐无关嘛。至于说别人信不信,反正额是信了。” 李世民有些无语。 这cao作,有点太敷衍了吧? 好吧,那只是官面上给个借口,只要有就行,无需太认真。 倒是王恶最后的话,实在让人无力吐槽。 “倒也是,论起来,松州、蜀州之地位于腹心,除了留少量府兵镇守,其他府兵可以上去试试。既然号自愿兵了,那怎么也得让他们自愿上苏毗参战。”李世民沉吟了。“鉴于苏毗的环境艰难,自愿兵收缴的一切都不用上交。” 府兵因为自备武器,战场上的收获上交的比例极低,通常就是一至二成,因此在对外征战中,都是嗷嗷叫的往前冲,从来不曾退缩。 但,再低也是要交的,如果完全放任自流,不利于折冲府的掌控。 当然,李世民有权决定在苏毗不需要上交缴获,因为那会更激发府兵们的士气。哦,应该说自愿兵了。 “川蜀之兵上去一年半载的,就可以把陇右的兵换上去,这样就能让更多兵力适应那里的环境。”王恶郑重的提议。“臣与顿珠仔细研究过象雄的地理,象雄西临大小勃律、北邻葱岭、于阗、羌塘。” “经过反复推论,额们以为,如果象雄愿意付出点代价,出兵大小勃律,越葱岭,图谋西域,还是勉强能办到的。” “所以,大唐的西域布局,必须得加快步伐,派驻强军。” 王恶这番话切中时弊。 历史上,西域布局,最大的对手就是吐蕃,其次是黑衣大食,西突厥反倒无足轻重。 大唐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持续了百余年之久,其间死伤无数,各种谋略、用间、迂回、奔袭,层出不穷,却也让双方实力大减,让此时的草原小部族契丹笑到了最后。 李世民也在反复权衡。 西域,此时大唐已经占了小半,除安西都护府外,安西四镇已经成型于阗一镇,虽然于阗的政务、税收还是于阗国尉迟伏阇信负责,军事却已经彻底交给大唐。 此时的安西都护府,大约万人便可以控制区域,若是一举将西域拿下,正经的征战倒不在乎,西突厥的威胁却不能不考虑进去。 甚么,将来象雄方向的威胁也必须考虑进去。 那么,驻军多少合适? 李世民在心底计算了一下,发现最多能派六万军士常驻。 因为路途遥远,补给不易,虽然粮草可以在西域补充,但军械甚么的确实不好办。 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兵力对比,后勤补给有时候甚至比厮杀更能决定一场胜负。 “六万人马,对于广袤的西域,不够用啊!”李世民叹息。 仆从军的使用是必然的选择,但是,谁敢保证仆从军都如契苾何力一般忠诚?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发生背刺。 “要完全掌控西域,只靠军队是不行的。”王恶坦然道。“没有足够数量的大唐移民,如何能保证西域不会降而复叛?只有掺进去足够数量的移民,才能牢牢将此地掌控。随后,儒家的教育要跟上。” 儒家的毛病是不少,可在收复人心上,却是很好使的。 不是有一些儒生很想突破世家的封锁,建功立业的吗? 来西域吧! 一手,一手横刀,岂不快哉! 现在的儒家,虽然也有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更多的却是下马能写诗文、上马能快意恩仇的狠角色。 至少,此刻的儒家还没有阉割自己,君子六艺的射、御,或许不能与百战军士相媲美,但对敌至少不是无还手之力。 “可,儒家但凡愿意去西域教学的,回来都授以从七品散官,吏部安排职位时优先考虑他们。”李世民满意地翘起腿。“孔颖达那头,朕会与他商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