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九章 只允许有一个声音 (第2/2页)
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 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总而言之,唐观这思路说不上错误,不管是做水果还是药材,猕猴桃都是上上之选。 只是…… 常升冷笑:“猕猴桃从栽种到挂果,少说也得两三年时间,这段时间,蓝田县喝西北风吗?哦,倒是忘了蓝田县地处西北,有的是西北风喝,量大,管饱。” 不要低估一个曾经的先生,他或许不毒舌,但毒舌起来,绝对让你想打人。 唐观就觉得手痒痒。 “好,就算撑到三年后,大家丰收了,铺天盖地的猕猴桃,县君打算卖给谁?药铺,能吃下多少猕猴桃?卖水果,请问长安一日能消化多少?卖不出去的,是将猕猴桃当肥埋在树下呢,还是含泪把猕猴桃当饭吃?”常升的毒舌技能满点。 事实上,从古至今,官府直接干预经济的结果,九成是以惨败告终。 当然,惨的只是升斗小民,官员么,大不了拍拍屁股,易地为官,最后说一声“草率了”了事。 你总不能指望一帮只会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真能个个是经济上的好手。 “本官敢如此提议,自然有一定的把握。”唐观自信满满。 “下官斗胆问一句,县君做过几年的农活?”常升眼里满是鄙夷。 对农活一窍不通的人,大言不惭的说要发展猕猴桃,真是天大的笑话。 “猕猴桃喜欢甚么地势?向阴还是向阳?施多少肥合适,会不会烧根?栽种环境是湿润还是干旱地势合适?怕不怕渍水?”常升一连串的问。 再怎么说,常升未去小王庄当先生前,还是时常帮家里做农活的,不是唐观这等出身的人家可比拟。 唐观一时瞠目结舌。 种个果树而已,不是刨个坑种下就行了么?居然有忒多讲究? 真·一问三不知。 “本官自有计较!”恼羞成怒的唐观决定,反正道理讲不通,索性就不讲道理了! “既然如此,恕下官越阶弹劾上官枉顾民生!这主簿,不做也罢!老夫不能昧着良心去祸害百姓!”常升的态度强硬得自己都吃惊。 曾几何时,做官不是自己的愿望了? 终究是意难平! 教书匠出身,回归教书匠,挺好。 交了印信,公然送出弹劾文书,常升脱下官帽、官服、官靴,一身粗布麻衣,大笑着走出县衙。 衙门外,全县衙的官吏几乎都在,甚至有平日与常升极不对付的县衙。 “恭送常公!” 县尉叉手大喝。 官吏全部叉手。 大家都是拖家带口的,做不到常升这般决绝,但不妨碍他们对常升的敬佩。 “公”之一字,在这时代是有讲究的,不是德高望重之辈,是不能被大庭广众之下称为“公”的,常升的强项、常升心存百姓,常升不肯同流合污,在他们心里称得上“公”。 常升摆手。 家中,婆姨叹着气收拾家当,在县里混日子的娃儿常晋也在帮忙,却是絮絮叨叨的说着不满。 “好好的主簿不做,诶!阿耶,百姓又不是你一人的百姓,和光同尘不好吗?” 絮叨归絮叨,东西还是收拾得挺麻利的。 五辆马车停在常升家门前。 “常先生,额们来接你了!”第五招浑厚的声音响起。 常升哭笑不得。 五辆马车,也太看得起常升了! 即便是把不值钱的锅碗瓢盆算上,三辆马车都装不满好吧! “这就是你当年的学生,如今的蓝田伯、鸿胪寺左少卿派来的?”婆姨眼角的皱纹似乎展开了些。 “好教师母知道,额家郎君如今不是蓝田伯哩!在兵部和人干了一仗,与兵部尚书双双去爵。哈哈,额家郎君只是伯爵,人家可是国公啊!”第五招大笑,并不把去爵当回事。 常晋撇了撇嘴。 “好端端的伯爵不当,和人干仗!” 第五招的笑容渐渐收敛:“如果你坐在额家郎君的位置上,属下被兵部殴打、羞辱,你怎么办?” 常晋很想脱口而出一句“告御状”,想了想却发现这方式实在太憋屈。 “做下属的,愿意为上官做事,却也要看这上官值不值得跟随!别人额不知道,额自己是愿意为郎君拼了这条性命的。”第五招平淡缓和的语气里却透着坚定。 这怕不是在吹牛吧? 常晋愕然看向自家阿耶,却见常升郑重地点头。 县衙里,唐观知道多数官吏去送常升,也不着恼,缓缓地品了口茶。 常升的离去,本来就是唐观有意cao作的结果。 蓝田县衙里,只允许有一个声音,唐观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