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 荀缘弹劾 (第2/2页)
兕子很好奇。 “因为,这样的午餐rou可以带去远方食用呀,那些军士,打仗累了,把午餐rou就着沸水一煮,就能管饱了呀。”王恶一边回答,一边暗赞兕子这波助攻打得好。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没有开口。 事实上,涉及军粮,任何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评判标准,不是皇帝金口玉言就能决断的。 吃饱喝足,李世民终于开了口子:“可以把你这里能当军粮的食物带到兵部,朕会让药师、茂功组织人评判,合适的话自然会买,不合适你也别抱怨。” 王恶乐了。 李世民这番话绝对是很给颜面了。 皇后的病情,最终在孙思邈的汤药下还是稳住了。 不过,孙思邈也郑重警告过,一切须得小心,再有反复,神仙难救。 倒是兕子的身体,经过孙思邈诊断,几乎绝了隐患。 当真是偏方治大病。 只是长孙无垢那不算太重却又顽固之极的洁癖,害人呐! …… 雍州各县,除了武功县与蓝田县这两个奇葩,或多或少都逮到一些贪墨的把柄,甚至很多还不是县令犯错误,而是下面的胥吏以五花八门的手段贪墨,而县令对此茫然无知。 这也是后世诸多县令要带师爷的原因。 真以为学一肚子的子曰诗云、满脑壳的道德文章就可以牧守一方了? 监察史的等级很低,非奏事不得上殿,且不得走午门的正门。 倔强的荀缘走上殿,开口点炮。 “臣荀缘弹劾蓝田县令唐观滥用民力,大肆兴建道路、土木,且一意孤行,强迫治下百姓种植苌楚,致使百姓为之倾家荡产。”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会吧,这唐观素有贤名。” “贤不贤,下去看看百姓日子好不好不就知道了吗?” 唐俭的老脸烧得厉害,不由出班请罪:“臣教子无方,致使其为祸一方。臣请陛下拿他问罪。” 李世民轻轻摆手,看向荀缘:“莫非修建道路不好吗?” 荀缘回话:“陛下,修路本是好事,可长安至洛阳才四驾并驱,蓝田县何德何能与洛阳相提并论?招收施工方、做预算,蓝田县民曹一无所知,全凭唐观一言而决,这正常吗?据臣所知,萧胜任蓝田县令时,县衙节余颇多,如今非但没结余,还拉下了不少饥荒。” 一味求大,而且独断专行,这就是很大的问题了。 房玄龄的关注点完全不同:“苌楚的事,详细说。” 荀缘一声长叹:“当日,臣在蓝田县郁闷无比,冒雪出行,到蔡文姬墓所在的蔡王庄,入得百姓家,问及民生疾苦,百姓告之,蓝田县强行推广苌楚,却不遵苌楚生长规律,明明生长于向阳面的作物,却要百姓在向阴面种植。” “结果显而易见,百姓倾家荡产而的树苗,最后只能当柴烧,那家百姓的妻子,一时气不过,悬梁自尽,幸亏发现及时才救了回来。而蓝田县对此的答复,是‘当交学费’,无耻之尤!” 地点、人物、事件都清晰无比,任谁也挑不出半分差迟。 “陛下,臣请由御史台、大理寺、刑部三司会审,查明唐观之事。”房玄龄深深地看了一眼唐俭。 唐俭叹了口气,举起笏板,身形有几分佝偻:“臣附议。” 连唐俭都大义灭亲了,其他人还有甚么顾虑? 弹劾如雪片般落下。 “准。”李世民扬眉。 监察侍御史柳范举起一堆的奏折:“陛下,这是雍州府除长安、万年、蓝田、武功四县之外的查实情况,轻重不一,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县令贪墨,或胥吏瞒过上官贪墨。” 房玄龄惊讶不已:“县令贪墨这个暂且不说,胥吏贪墨是怎么回事?难道县令是吃干饭的?”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房玄龄问,满殿的君臣何尝不想问。 “民间有言: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胥吏扎根于地方多年,所能动用的势力惊人。另外,臣说句难听的,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儒家士子,有几个了解世事的?成天子曰诗云,仿佛学了道德文章便可以治理世事一般。” “可事实呢?一件小事,胥吏可以将其玩出花来,而道德君子却茫然无知,还美其名曰无为而治。” “可能有人不服气,那么,将武功县拿出来比较吧。众所周知,因为兵祸,武功县几年未恢复元气,死气沉沉的,可温翁念就任县令,不等不靠,自己与小王庄协商,武功县成为小王庄供应的基地,也因此焕发生机。” “监察史柳工回报,武功县衙门日常留守人员连三成都不到,县丞都在跑咸阳一带收玫瑰花,为县衙供应小王庄出力。当地百姓去小王庄卖猪,还会先到衙门备案,卖猪回来交每头十文的赋。” “很稀奇是吗?在臣看来,不过是温翁念放下身段,走入百姓中,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并对武功县各项运转了如指掌的结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