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五章 东宫君臣 (第1/2页)
东宫,显德殿。 李承乾看着眼前这一堆的奏折,忽然意兴阑珊。 监国期间,战战兢兢,唯恐哪里出了纰漏,到最后也不过得到一句轻描淡写的“还行”。 当太子难,当明君座下的太子更难。 如芒在背,战战兢兢,不晓得甚么时候就祸事了。 可是,辛辛苦苦熬了半年多,连一句鼓励的话都不值得说么? 太子妃苏嫣然娉婷走来,眼里带着一丝关切:“殿下若是太劳累了,不妨歇息一番。” 李承乾抬眼,眼里说不出的淡漠:“孤记得曾经说过,你不许进入显德殿。” 苏嫣然一脸的委屈:“妾身只是关心殿下……” 李承乾抬手止住这话:“偌大的东宫,寝宫占了一半多,你要管寝宫,那是太子妃分内之责,孤无话可说;可这前殿,是孤处理公务之所,你贸然进来,是想……干政?” 这顶帽子有点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当今长孙皇后是有能力干政的,咳咳,但是,这属于不可描述事件,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虽然大唐取大隋而代之,但脉络是相承的。 大隋开科举,大唐也开科举; 大隋伐高句丽,大唐也伐高句丽; 大隋独孤皇后有能力干政,大唐长孙皇后也有能力干政。 总而言之,大唐的大方针基本是延续大隋的,区别是大唐做得更完美。 但是! 不管怎么说,明面上,后宫干政是被排斥的。 苏嫣然气结,一跺脚一拧身出了显德殿。 一片好心,竟错付这无情郎! 苏嫣然不是想添乱或者干政,只是真心想为李承乾分忧。 苏家家学渊博,祖上苏绰是西魏丞相宇文泰最器重的大行台度支尚书、司农卿,耳濡目染之下,苏嫣然处理政事也颇有造诣。 只是,没想到李承乾的态度如此冷漠,甚至隐隐有些敌视。 年轻的苏嫣然自然不知道,历来有为君王对自己的权力极为看重,不是极为亲近之人,极难从他们手里分走权力。 储君,那也是君! 对于李承乾来说,苏嫣然只是随便的选择,远远谈不上“亲近”,自然更不可能让她接触自己仅有这鼻屎大点的权力。 呵呵,女人! 宦官郎力士也很着急。 身为太子的贴身老奴,不能为太子分忧,自己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东宫的中、后宫,自合卺之日起,太子鲜有涉足,前宫又多是于志宁、张玄素、李百药、杜正伦、魏征、孔颖达、陆德明等老顽固,可怜的太子竟无处可去。 “殿下,崇文殿与内坊之间空地甚广,何不建上几间屋子,作为休憩之所?” 郎力士迅速在脑中梳理了一遍东宫的地形,建议道。 休憩之所,说得好听,不过是给李承乾一个贤者时间的去处,不受人干扰的去处。 偏僻的房屋,也称曲屋。 只是盖点简易木屋而已,找个跟将作大匠阎立本说一声,东宫自己出钱财,将作监出人力、材料,开始动工。 天气虽然有点冷,却也不至于到无法开工的地步,太子的钱财给到位了,匠人们自然兴高采烈的上工。 太子詹事于志宁入显德门,便见匠人忙忙碌碌的进出,车马进出,砖石木料承载其上,不由大怒。 大唐置詹事府,设太子詹事一人,掌内外众务,纠弹非违,总判府事。 由此可见,于志宁之位高权重,实属东宫太子属官之首,便是连宫内事务都可以插手。 入显德殿,便听得丝竹之声,竟是李承乾向太常寺下辖太乐署讨了一名眉清目秀的乐童,在那里为他吹奏发音清越、音质柔和的。 于志宁越发不高兴了。 “如今的东宫是隋朝时修建的,那时人们就说它奢侈豪华,怎能再进行雕凿装饰。工匠官奴都是犯法亡命之徒,他们带着钳子凿子等物来往进出,宫廷警卫不能盘问。警卫在宫外,奴隶在宫内,怎不令人担心呢?东宫里多次响起乐声,乐官乐工时常被留在宫里不让出去,前几年皇上的口谕告诫,殿下能不想想吗?” 一上来就板着脸说教,谁听了不来气? 更别说口气还是吃了枪药似的。 “孤就修造几间曲室,就成了奢侈豪华、雕凿装饰了。怎么,孤有用都得詹事恩准么?” 李承乾的暴戾脾气一下就激了起来,用词也狠毒起来。 “恩准”二字,委实诛心。 “工匠官奴都是犯法亡命之徒。很好,孤这就将詹事之意传达工部、将作监、火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