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八章 笑 (第2/3页)
说。 只是说,别看就这一个镜头,但我希望你能用这个镜头先给观众一个先入为主的欺骗。 ... “来,各部门准备,3,2,1,action!” 教师,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职业,某度百科上写着,这是一份以教育为生的职业,也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最近几年也很热门,每年考教资的时候,都上热搜。 不过这不是今天故事的关键。 陈念是个教师,看起来,她是教英文的。 跟所有老师一样,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备好教案,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的学生们,认认真真地教导他们课程。 又或许,并没有那么认真。 “Thisusedtobeourplayground Thiswasourplayground Thisisourplayground” 白板上,周东雨写下了上述三个句子。镜头给了大特写,只能看到她长发微卷,搭到了肩上,穿着一件蓝色的衣服,表情真带着点教师的范儿。 看这开头,导演就松了口气。 人物立住了,因为这是一个近景大特写的拍摄方法。 这样的方法,意思就是摄影机基本上怼到演员脸上去了,只能给拍出来的画面大概就是,大家去拍证件照时候镜框里呈现的范围。 这样的拍法,在影片一开始就很大胆。 因为它给观众信息更少。 所以演员要从有限的信息里,给观众足以相信和联想的细节,包括表情什么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放弃了那么多信息自然不是平白无故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就是要强调少数的那么一两个点。 “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was和usedtobe的区别呢?” 下一秒,她开口。 画面里,或许很多人看到这时候才发现,她提问的时候脸上才带了点生动的色彩:“哪位同学知道?” “was是过去的意思。”有群演学生回答。 周东雨很快便接上:“其实两者都是曾经的意思,但不同之处,如果用usedtobe的话,就有一种失去乐园的感叹。” “...”然后监视器边上,也在围观的韩升就也感叹了: 他要是第一次听,会感觉啥啥啥? 你高中老师同意么? 哦不对,应该是初中学的这个吧,这失去乐园的感叹是怎么来的... 这真的是韩升拍的第一部文艺的片子,导演给的资料给得很足,老师们也一直帮他理解。但其实对于韩升来说,有时候还是满不同的。 就比如台词上的理解,其实就和这句翻译很像: 如果之前拍的,是直译的话。 这个就是意译。 他觉得这些角色,更多地,是添加了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来理解一些东西的,更个人化。 是的,比较个人。 《少年的你》,或者说很多其他文艺片,重点展现的东西里面,肯定有一个“人”字。就是那种电影可能拍的颠三倒四,有的逻辑都不清楚,故事都乱糟糟的,但是人一定是很能让人记住的。 显然,陈念就是那个让人记住的人。 “大家都记住了吗?那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吧。” “Thisusedtobeourplayground Thiswasourplayground Thisisourplayground...” 台词重复,她的眼神却渐渐放空,似乎看见了远方的... “咔!很好,状态不错!过了!”导演宣布。 “额,导演,过了?” 韩升有些愣神:“不再保一条?” “已经超出我的要求了,保一条也未必能有现在的状态,反倒会消耗演员的情感。” 以导演拍文艺片的视角来看,演员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遍演的时候也是最珍贵的。 他给韩升做了个简单比较:“哪怕是拍戏,第一次经过某条街的时候,和第十次是不一样的。你下意识里的那种对这条街比如未知,陌生感,就少了很多,也就难以让人感觉到这些细节了。” 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能让角色更成立。 “我们还是多机位拍的,这个素材,肯定是够的你放心。” 他也能理解韩升的担心:“而且放心,不是每一次我都这么拍,事实上这样一条过的还是挺少的。反正...” 导演有些揶揄:“我觉得你一会拍的时候,估计会多一点。” 倒也不是导演觉得韩升怎么样。 主要是韩升这人他从刚认识就发现,这家伙太理性,太商业,太会把控自己了。有的时候就感觉他整个人会有些许角色的漂浮感,反倒是周东雨演特定类型的角色,其实算演她自己。 那真是如鱼得水,顺畅得不行。 韩升的表演水平肯定难以触及这个感觉,但导演也不急。 慢慢来,就从这第一个镜头开始。这个很简单,却是刘北山的第一次出场,不过是在想象中罢了。 ... 刘北山,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