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道长途_第八百三十四章 清静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三十四章 清静法 (第1/2页)

    万道长途正文卷第八百三十四章清静法与此同时,李启的心中也开始生出无限杂念。

    恶见生心,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李启的智慧,思维,心中的怒火和愤懑,全是填满了他的脑海。

    喜者心之欢乐,怒者心之烦恼。

    哀者心之痛切,惧者心之惶恐。

    爱者心之贪恋,恶者心之憎嫌,欲者心之思慕。

    何谓心?

    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而是人的念头,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要素。心之所发就是念之所动,就是意念,简称为意;心之所往就是念之所聚,念聚就是志。念头忽生忽灭,如梦幻泡影。

    心有所感,性有所动,别别缘境而得起故,非如遍行一切时恒有,乃别别缘某种境界而始有之。

    性离愆秽,于自于他,俱顺益故,诸论皆说,菩萨以他为自,则益他仍是益自耳故名为善。烦恼生六种,谓贪乃至不正见。

    性是根本烦恼。能生随惑,故名根本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恒处生死,有情者,人与众生之异名,有情识故,故名有情,有情以具有贪等之故,身心扰乱,以此长溺生死苦海中,不得解脱故名烦恼。

    李启心中烦恼无限延伸。

    喜之烦恼,是他对自己天赋和师门的自信。

    怒之烦恼,是他对如今魔道各种事迹的愤懑。

    哀之烦恼,是他对自己女儿遭遇之事而感到的痛楚。

    惧之烦恼,是他对天魔针对自己的恐慌。

    爱之烦恼,是他对沈水碧的留恋和担忧,甚至在百越的时候,差点因此选择了焚灭白昼,放弃‘正’‘义’。

    恶之烦恼,是他对眼前魔道的极端厌恶,以至于大开杀戒。

    欲之烦恼,是他对晋升的渴望,想要突破三品的力量。

    各种各样的事情,本就是他心中的‘烦恼’。

    五蕴魔控制了他的思维对物质的掌控渠道,烦恼魔则让他的心念充斥烦恼,

    随烦恼无尽,谓忿乃至散乱。随他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多依根本烦恼分位而假立,根本烦恼发现为种种不同的分位

    如忿如恨等随烦恼,皆依根本中嗔之分位差别而立此等数。

    等流性者,等言一类,谓随烦恼依彼根本体性,一类相续而流故故名随烦恼。

    贪、嗔、痴、慢、疑、恶见、萨伽耶、边执、邪见、见取、戒取,环绕李启,将他的思维完全打乱,魔念丛生。

    与此同时,刚刚化作思绪的‘天魔一脉’,悄然潜入了李启的思维。

    李启的心中顿时升起许多的‘动机’。

    这时候要怎么做?

    反抗的方式,抵抗的方式,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有千千万。

    选择哪一种?

    好像哪一种都是对的。

    但是……这些念头,这些‘想法’,真的是你自己的吗?

    天魔一脉的魔君,悄然潜入李启的思维之中,化作了他的‘想法’。

    是的,直接变成了李启的‘想法’,李启脑子里冒出很多‘办法’,这些办法完全就是他的思维中冒出来的。

    这就是典型的‘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突然有了灵感’。

    但这不是你的灵感。

    这是天魔一脉的魔君所化,你如果信了,那必然会被导入无边地狱。

    可问题在于……

    你要怎么分清楚呢?

    你怎么知道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天魔魔君冒充的想法?

    在无尽烦恼干涉之下,五蕴魔控制rou身的状态中,李启真的能突破如此多的魔念和天魔干扰,找到自己的本心吗?

    甚至,就连‘找回本心’的这个念头,也可能‘入忿’。

    忿者,谓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

    所谓对现前不饶益境者,谓依现在所见闻事,如他有情,犹言他人或他见,竟于已为不饶益,对如是境,便有忿生,忿之自性,即是愤发。如俗云,怒气勃发,不可遏也。

    你对当前的状况不满意,便有忿生,这……也是烦恼之一,也是魔念之一。

    你很难去分辨,我到底是‘对现状不满’,还是‘想改变现状’。

    这二者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可以是同时存在的。

    因为对现状不满,所以想改变现状,这是许多人都有的事情。

    但这并不影响‘忿’是一种烦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认识到这件事需要改变’,但不忿不恼,只是去改变,而不会‘不满’。

    是因为这件事错了,所以需要改变,而不是“因为这件事我不满,所以去改变”。

    看似没什么差别,但其中魔念滋生之所在,难以形容。

    所以天魔一脉的修行者应对起来,才尤为困难,所以天魔才会广泛存在于那么多人的道心之中,你根本不知道那到底是别人植入的魔念还是你自己的念头。

    世上能够完全没有魔念的人,能有几个?而且最低也是佛那个境界的了。

    心有所感,性有所动,感而后发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是人之常情,说要不动性、不动情,却依然可以维持智慧和思考,那已经到了佛的境界,不是寻常修行者能达到的。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烦恼则是沉沦之中,本就是一体两面。

    阳面叫菩提,阴面叫烦恼,阴阳是一体,没有办法分开,所以“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全赖阴阳轮转,哪一面朝上。菩提与烦恼都是在圣不添在凡不减,想去掉烦恼换来菩提,那本身就已经偏离了‘菩提’了。

    二者的根本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全赖于你的发心,魔念本心之间,全凭此一念,因此不可不谨慎。

    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觉有性,实则生魔。

    天魔一脉的魔念作祟,所以才争贪不已,烦恼无限,生气忿怒,种种负面情绪笼罩,争气上火,气火攻心。

    伴随着这些,随之而来的“怒恨怨恼烦”五鬼。

    五鬼悄然浮现于李启的思维之中,

    本事越大的人脾气秉性越大,怒恨怨恼烦越厉害,就越遮蔽他的天性,其本心就越难表现出来,也就越没有办法做好人。

    即使他想迷途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