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岂容误苍生_第一章 苍天呀!大地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苍天呀!大地呀! (第2/3页)

下来……该正式启动CP“变现”的进程了吧?

    哈哈!

    何苍天在骑江木栈道上慢慢的走着,盘算着,怎样把自己已改了名字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是由同学转达?还是自个儿亲口告诉她好呢?

    木栈道上的人愈来愈多了,散步的,跑步的,跳交谊舞、广场舞的,老老少少,或散或聚。还有,本地俗称“走鬼”的小摊贩们也开始上工了。

    何苍天所在的小区沿江而建,沿江的双向四车道以及骑江木栈道也出自发展商的手笔,初初开盘的时候,沿江路也好,木栈道也好,自然都是十分清净的,但小区从第一期建到了第六期,十余年过去了,沿江路开始塞车了,木栈道上也愈来愈热闹了,除了本小区的业主,周边的居民、村民,也都将之视为休闲打卡之好去处,而随着这条木栈道人气值的攀升,小摊贩们终于现身了。

    木栈道由发展商管理时期,摆摊是被厉禁的,小贩们是真正的“走鬼”,保安一来就得远遁;但后来房子卖的差不多了,发展商将沿江路包括木栈道的管理权交回政府,摆摊反倒没有人管了,只不过基本的秩序还在,大伙儿还共同维持着一个不卖熟食、保持木栈道基本卫生的潜规则。

    这些小摊贩的主顾以大爷大妈为主,年轻人是很少光顾的,何苍天亦然,经过的时候不过瞄上一眼,基本不会流连,不过……今天的情形有点儿不同。

    引起何苍天注意的这个摊档,摆的都是些瓷器、香炉、镯子、手串、吊坠、玉牌、长命锁,以及不同材质的观音、关公、貔貅啥的。档主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低头刷手机,而不是像其他摊贩那样,或者吆喝叫卖,或者满脸堆笑的同认识的业主打招呼。

    何苍天不是第一次看见这位档主,明白他之所以在这儿摆卖这些物什是看中了这个小区业主的消费力,然而……关于不同人群审美差异的问题,这位档主就不大明白了。反正,何苍天从未在他的摊档前看到有什么人流连,今天亦然——一个人都没有。

    然而,今天,何苍天自己却停下了脚步。

    江边的景观灯本已足够亮堂,摊贩们还都自备LED灯照明,明晃晃的灯光下,一件黄澄澄的物事颇为扎眼,那是什么?是……鐎斗吗?

    何苍天犹豫了一下,到底还是走了过去。

    这件物事圆口、形如小盆,但筒腹、甚深;寰底,下承三高足。一侧设有长曲柄,柄首为一龙头,形态生动,高高扬起;对侧置一扇状沿缘,可视为龙尾,首、尾彼此呼应,沿缘上立一环状提耳。腹一侧置一短流——这是倒流羹汤用的。

    整件物事,目测长三十几厘米,高二十几厘米。

    没错,就是鐎斗。

    介个……有点儿意思。

    鐎斗这种物事,流行于汉魏两晋,唐宋以降,瓷器发达,作为一种中看而不大中用的铜器皿,鐎斗逐渐绝迹。古玩市场上,鐎斗是个小冷门,价格不高,不大受重视,而这件鐎斗通体黄澄澄的,几乎看不见一丝锈迹,自然是当代之产物,而生产者应也没打算以赝充真,不然,怎么也得“做旧”一番呀。

    何苍天是见过正经出土的鐎斗实物的,那是一件汉代的鐎斗,造型简洁,除了柄首铸做鸭首状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花样;而眼前的这件,造型复杂的多,不说龙首,单说龙足,非但蹄趾宛然,连膝关节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还有,鸭首平滑,做握柄是很合适的,但龙首麟角峥嵘,太硌手了,可做不了握柄,所以才在对侧的“龙尾”上加了一个提耳,就是说,这件鐎斗只能够双手端提,不能单手握持,可以想见,倒流羹汤的时候非常不方便了。

    一句话:中看不中用。

    有趣,谁会花偌大气力,做这样一件物事呢?

    或者,是某古装剧组的道具?如是,这剧组的服化道可够用心的。

    档主抬起头来,留意到何苍天视线之所聚,笑一笑,做了个“请便”的手势。

    何苍天点点头,表示谢意,伸出双手,小心的将鐎斗捧了起来。

    好家伙,够坠手的呀!

    以何苍天有限的经验,这件鐎斗应是用的纯铜,不是那种铜釉铅坯的货色。

    够下本儿的呀!

    灯光的照耀下,何苍天看清楚了斗腹上的铭文:

    “华林桃间堂皇第十三容一斗重五斤六两”

    他不由怔了一怔。

    “华林”,应该是指“华林园”,打曹魏的齐王芳改芳林园为华林园起、南朝陈灭于隋止,华林园作为皇家主苑囿之名,历曹魏、两晋、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北周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十几个朝代,并分居于洛阳、邺、南京三地,拢共三百几十年的历史,单靠“华林”二字,就要替这件器物“断代”,可不大容易。

    不过,“桃间堂皇”嘛……

    四面无壁之堂称“堂皇”,何苍天隐约记得,《太平御览》还是啥书的,记载过西晋的华林园中有百果园,每种果树自成一林,“一果之间,辄作一堂”,有李间堂皇、桃间堂皇等名目。当然,不能就此断定其他朝代的华林园没有类似的名目,不过,东晋以降,青瓷兴起,鐎斗就算还未被逐下堂去,实用性一定是减弱了,而从这件鐎斗的“龙尾”上置一破坏造型的提耳看,彼时还是注重鐎斗的实用性的,如此看来,断其代于西晋,大致合理?

    何苍天不由有些好笑:这明明是件现当代出品的器物,我却在这儿替它“断代”?

    不过,从其繁琐富丽的造型来看,确实像是出自皇家苑囿的器物。

    “第十三”应该是指器物的编号或摆放位置啥的,至于“容一斗重五斤六两”嘛——

    嗯,折算成彼时的度量衡,容积也好,重量也罢,目测、手感,八九不离十啊。

    这个铭文,严谨的很,几无破绽,这是为了啥特别的情节设置吗?不然的话,这个剧组的服化道,也未免太用心了吧!

    档主留意到何苍天正在细看斗腹上的铭文,指了指“龙尾”:“那上头还有字儿。”

    何苍天定睛看去,果然:

    “元康三年九月己酉何苍天监工乙造第三”

    啥?!

    何苍天还以为自己看花眼了,放下鐎斗,揉了揉眼睛,端起来再看,没错,还是:

    “元康三年九月己酉何苍天监工乙造第三”

    这……这未免也太巧了吧!

    所谓“物勒工名”,这行字是记录器物的铸造时间以及监工、工匠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