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八十七章 朝堂之上 (第2/3页)
很快出现了。 随着杨清源独自一人,没有携带一个侍卫迈入皇城之中时,群情激奋,渐呈鼎沸之势。 而此时,杨清源的心情也不平静。 自昨夜起兵以来,破宫城,诛昏君,废魏王,掌御林。尔后,开始处理兵变之后的大小事宜,一切如杨清源所料。 在黎明前,藏于阴影之中的普定侯陈环和东川侯胡斌,骤然出手,差点令御林军大营局面失控!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差点倾覆。直到杨清源亲自率军赶到,才扑灭了陈胡二人的兵变。 此刻的御林军大营,已经尽入杨清源之手,神都兵权,尽在掌中。 现在阻拦了杨清源面前的,就是这些守旧势力了。 如何去革新?! 他不可能将反对者全给杀了,这不现实。肯定是需要分化打击拉拢。 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这就是为什么杨清源从黎明开始一直忙碌到现在,东奔西跑,获取支持的原因。 就是为了应对此时皇城之中的局面! 杨清源需要压服百官,或者说要让人心顺服。 此刻,杨清源孤身一人踏入皇城,让皇城之中的文武百官,特别是对于杨清源有深深敌意的那些人,杀机大盛。 他们畏惧杨清源,因为他掌握了神都兵权,但现在杨清源只有一个人。 蓝星之上的明朝,以给事中王竑为首的大臣就曾经在金殿上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活活打死。 如果杨清源是个普通人,那他的结局会和凯撒大帝进元老院一样。 可惜,杨清源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个文官,特别正统的那种。 就在群臣激愤上前之时,杨清源不过是淡淡一语。 “肃静!” 简短的两个字,在杨清源的真元作用下,如惊雷一般,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就像是一盆冰水,将群臣的怒火给浇灭。 站在群臣面前的,可不仅仅是朝廷的大理寺正卿,还是江湖上的清源剑君。 站在宗室之列的朱无视看着杨清源,眼神愈加复杂了。 如此年轻的法天象地境,真武一脉,真的不可以常理度之。 没错,现在的杨清源已入法天象地之境,原本可以水一章的剧情,就被这么一句话带过了。 就在今日,法天象地,迈步而越。 “诸位,先行祭礼吧!” 朱瞻坤已经死了,杨清源也得给他一个体面,即便是昏君,那也是大周的国君。 原本暴怒的群臣就这样,前往朱瞻坤的停灵之处,拜祭。 —— 和皇城之中的沉寂局面不同,神都之中,已经渐渐恢复了昨日的生机。 上午的戒严解除后,街面上已经安靖。昨夜因为兵变而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的泼皮、流氓、溃兵全部都被六扇门和巡防营的抓走。 各处坊市的商贩们开始像往常一般开门做生意,做工的人们出来找活儿。伴随着漫天飞舞的流言,京中百业按照其巨大的惯性在阳光中徐徐复苏。 对于百姓们来说神都中的权力变更,距离他们太遥远了。无论是谁当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曹雪阳在神都外城东北的御林军巡防大营中,正眺望着皇城方向。 她虽然是女儿之身,但也曾指挥数万大军,纵横万里,破敌酋于阵前。胸纳山峦而面如平湖,有上将之资。 只是此刻曹雪阳的心中却满是焦急和担忧。她在关注皇城宫中的局势发展。 曹雪阳,包括其他追随杨清源起兵的人,并不是为了造反。 奉天正法,还复清白,才是他们的目的,是因为朱瞻坤倒行逆施,滥杀无辜,残害忠良,逼死了于延益。 他们从没有想过要动摇大周的根基,使得山河飘摇。 军务之事,曹雪阳可以助杨清源一臂之力,但朝争政治,曹雪阳却丝毫帮不上忙。 …… 宫城之上,有一个黑裙白靴,玉簪挽发的女子。 柳望舒似乎特别喜欢这一身素雅的打扮,在她身旁站着一个粉雕玉琢的白毛小萝莉。 她们二人都是洞玄境中少有的高手,但是此刻也能在这里干看着。 杨清源接下来要完成两件事,都不是用剑和拳头能做成的。 一、证明起兵的合法性,弑君的合法性,使得他不得罪责于身。 二、在完成第一条情况下,将十三推上帝位。 这两件事何其难也! 她们帮不上忙,只能在这里看着杨清源独自一人。 —— 时至正午,百官已经拜祭完朱瞻坤的遗体。 但大部分人并没有离开,而是依班次而列,在含元殿中等待大佬宣布事情真相 天子朱瞻坤是怎么死的?!是谁动的手?! 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帝的人选是何人?!何时登基?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员们开始交头接耳时,特别是中下层的官吏,各种小道消息漫天乱飞。他们与大佬不同,只知道是发生了兵变,具体的情形,他们并不清楚。 监察御史,整肃朝仪,但现在却没太大的效果,完全止不住殿内的议论之声。 含元殿内,钱大学士、长孙大学士、孔大学士、大九卿、六部侍郎、开国四王等一系列大佬站于班次的前列,神情各不相同。 随着杨清源踏入含元殿中,声浪沸腾起来了。 “贼子!你还敢此地?你有何面目,面对太祖太宗?!伱这杀害天子的凶手!滚出去!”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陈进儒开口骂道。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众清流言官的响应, “滚出去!” “滚!” 这个滚出去,不仅仅是滚出含元殿,更是要杨清源滚出大周的官场。 人声鼎沸,好像所有人都是正义之士一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