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江湖:我为大理寺卿_第六百九十一章 廷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九十一章 廷推 (第2/3页)

子多了不怕咬。

    钱牧谦和程青松等寥寥数人是知道实情的,魏王殿下人没死,被杨清源送出了神都,送往武当山上。

    但是他在宗室之中的玉牒已经被老宗正销毁,即便魏王朱瞻均出现在人前,也就是一个和魏王长得比较像的人。

    在社会属性上,魏王已经死了。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这就是社会性死亡。

    含元殿中一阵嘈杂之声,左佥都御史李寻欢随即出言道,“肃静!”

    好巧不巧,殿外此刻也响起了新科状元宋问严带人的请愿之声。

    “诸位大人,皆是国之重臣,受大周皇恩已久,当明察秋毫,不可令我朝有篡位之事!”

    宋问严确实是赤诚君子,到现在继续在坚持。

    钱牧谦身为此刻廷议的主持者,自然不可能让这种情况继续。遂命御史斥责殿外众臣。

    随后钱牧谦环视含元殿内,“廷议之时,无关人等不得干扰廷议进行,不得议论与廷议无关之时,否则逐出宫去。”

    钱牧谦将声浪压下去后,说道:“本官推举蜀王朱瞻理。蜀王为太宗第四子,为诸王之长。以礼法而言,理当继位。”

    众人对于这个提议表示不以为然,虽然按长幼有序之道应当是蜀王,但蜀王朱瞻理因为早已成年,多年前便前往蜀中就藩,等到讨论出结果,然后再去传召蜀王,蜀王再从蜀地入神都,这一晃就是大半个月过去了。

    大周难道还能大半个月没有皇帝吗?!

    钱牧谦的提议正确,但没有意义。

    通政司使,文渊阁学士王华顺势出列道:“下官推举宋王朱瞻埙。蜀王年纪虽长,然而其出身低下,其母不过为太宗侧嫔,而且蜀王中人之资,学问稀松,恐非人君之相。”

    王华难得毒舌了一次,要是被蜀王知道王华如此评价估计会气晕在自己的王府上。

    虽然我知道我自己不太行,但也不用这样评价吧!

    王华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去毒舌一位皇子的,他话的重点在蜀王之母为侧嫔。

    这句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贬低蜀王,而是引出十三的位份。

    十三和小九虽然是庶出,但他们的母亲却是太宗的淑妃。

    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果不其然,王华刚刚说完,一旁向来置身事外的中山王徐忠寿开口了。

    “王大人这是读书读傻了吗?!你的话本王不能苟同。既然王大人提到了生母位份,那咱们就好好论论。在这京中,若论位份尊贵,诸皇子谁比得上吴王殿下?无挡下为太宗淑妃娘娘之子。本王推举吴王。”

    这句话说得非常在道理。确实,若以母亲的身份论,在没有魏王的情况下,十三反而是最尊贵的。

    贵、淑、德、贤天子四妃,太宗没有贵妃,除去皇后之外,就以淑妃最贵。

    此言一出,御史之中当即有人站出来骂道:“老中山王英雄一世,为何会有你这种的子嗣,就甘为杨清源的走狗吗?”

    徐忠寿有王爵在身,原本是大周尊贵无比的人物,但是科道言官和御史向来不管这么多,别说是异姓郡王,就连天子他们都照骂不误。

    徐忠寿是个武人,自然不能和专职骂人的御史言官比嘴皮子,这位老哥是个实在人,撸起了自己蟒袍的袖子。

    骂不过,动手应该没问题吧!?

    就在含元殿即将发生斗殴的时候,兵部右侍郎李澄光及时开口,避免了这位御史的血光之灾。

    “廖御史所言诧异,难道吴王非天子血脉乎?!”

    李澄光一句话就让这位廖御史闭口不言。

    吴王当然是天子血脉,既然是天子血脉自然有当选的资格。

    别以为这些御史和言官都是好人,相比于一般的事务官,清流的平均道德水平确实要高一些,但不代表他们都是无私为国之人。

    很多的言官御史不通世务,为骂而骂,也就那样!

    就在众人以为到此为止的时候,突然宗室之中有人开口道,“本王以为,临淮老王爷之孙,朱选基,少年奇才,有圣明之主的潜质,本王推举朱选基为新君。”

    这一番cao作可把在场众人都给雷到了。

    虽然大行皇帝朱瞻坤没有子嗣留下,但是先太宗文皇帝尚有皇子在世。

    太宗一脉尚未绝嗣,你支脉跳出来算怎么回事?!

    “胡说八道!简直是胡说八道!”

    户科都给事中立刻开骂了,他们官不过七品,但手中之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抗衡尚书,掌管侍从、规谏、稽察、补阙、拾遗等事

    乡试考官、封驳诏旨、监察六部、参加内阁及六部长官的廷推、廷议、弹劾百官都是他们的职权之内。

    一个都给事中若是外任正四品的上州刺史,甚至有着官升六级,势减万分的说法。

    “如今尚有太宗皇帝子嗣在朝,为何需要从其他分支选人?!”

    “原本该是大行皇帝之子继位,但大行皇帝无子,自然是从同辈中人挑选,难道临淮郡王之孙不是太祖血裔吗?!”这位宗室不知道是受了什么人挑拨,上头了!

    “呵呵……可笑至极!莫非你连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没有听说过吗?!既然大行皇帝无子,自然是该由其弟继承。”

    ……

    一众的朝廷重臣各抒己见,旁征博引争吵了一个时辰有余后,票选才得以开始。

    为了公平起见,刚刚主持廷议的钱牧谦不再主持票选过程,改有右都御史、都察院正程青松主持票选。

    以蜀王、宋王、吴王、朱选基四人为候选人进行投票。

    在场共有六十八人有投票资格,以宋王得票最高、计有二十八票,吴王次之、计有二十五票,蜀王第三、计有十一票,至于动了心思的分支一脉的推举的人选朱选基,就获得了四票。

    说实话,但凡是正常人,都不会去投他!怎么算也轮不到他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