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4章 流言四起 (第2/2页)
骑兵扩充至两千五百人。 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战马供应,必需有自身的养马场,要想培育出优良战马,必须有良好的养马之地。 蒙古、东北、河套、陇西地区,皆是好的养马之地。 河套就在姜瓖防区西边,大明在鼎盛时期曾经将其纳入疆土,目前属于漠南蒙古,是姜瓖志在必得之地。 向崇祯报告的查抄七大晋商所得六百万财产,也该运送给崇祯了。 崇祯同意姜瓖自留三百万,上缴剩下的一半。 在给崇祯的报告中,那六百万财产中,共有银子三百三十七两万,金子八千两,价值十余万的珠宝,其余皆是古董字画之类。 既然要留下一半,那么全部都要留下现银,其余的给崇祯。 再加上查抄王承允所得,给个六十万两给崇祯就可交差了。 那些古董字画值不少钱,但必须慢慢卖出去,无法短时间内全部变现。 就算崇祯不满,那又如何,骄横跋扈的武将多得是,比如总兵左良玉,俨然就是土皇帝,崇祯也无可奈何。 姜瓖提笔写好报告,然后带人去库房清点财物。 大量古董字画被装入箱子,用钥匙锁上,贴上封条。 第二天,大同东门外,姜瓖给运送钱财的队伍送行。 队伍刚出发,只见远处有三人三骑,慢速跑来。 三人望见姜瓖,向姜瓖这边而来。 不久后,来到离姜瓖数丈外停下。 姜瓖身边卫兵们戒备起来,禁止陌生人靠近,防止有人对姜瓖不利。 姜瓖把他们看清楚了,三人年龄三十余岁至四十余岁之间。 其中一名体格魁梧之人,向姜瓖抱拳道:“敢问可是大同军,在下三人,受吏部调遣,到大同任职。” 姜瓖指明要的人才到了,三个人一同前来,不难猜出身份。 姜瓖抱拳还礼,问道:“三位可是阎应元、冯敦厚、陈明遇!” 眼前这相貌堂堂的武将,竟能把三人名字说出来,三人皆是意外。 随即,三人自报身份。 “在下阎应元!” “在下冯敦厚!” “在下陈明遇!” 姜瓖道:“本将军正是姜瓖,欢迎三位到来。” 原来这个英俊之人便是姜瓖,三人齐齐下马行礼。 见到这个大英雄,三人皆神情振奋。 姜瓖作揖回礼,再仔细打量这历史上的“抗清三公”。 阎应元三十余岁,身材高大魁梧,国字脸。 冯敦厚身材高瘦,同样是三十余岁,留着山羊胡子,看上甚是文雅,感觉属于典型的文人。 陈明遇四十余岁,身材矮壮,双目炯炯有神。 随即,姜瓖带着三人入城,来到总督府正堂,坐下交谈,赵小满端茶给四人。 姜瓖先让三人自我介绍。 阎应元自幼练武,能力相当不错,只可惜官场黑暗,他不愿跟贪官同流合污,被排挤而赋闲在家。 冯敦厚秀才出身,属于典型的文人,江阴训导做得不错。 陈明遇接替阎应元出任典吏,政绩斐然,他虽不是贪官、庸官,但总算圆滑一些,不至于被上面排挤。 了解完毕后,阎应元问道:“真不知何故,朝廷突然把我们三人一同调派到提督麾下?” 冯敦厚接口道:“我们三人皆无品级,不知何故被朝廷看上?” 姜瓖淡淡道:“我升任提督,向陛下要五个人,要了宋应星、张煌言,其余三人便是你们,陛下都答应了。” 原来如此,怪不得朝廷会这么做。 三人又再疑惑起来。 陈明遇问道:“不知提督大人为何知晓我们三人?” 姜瓖回应道:“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江阴,时任典吏领兵退敌,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本将军要荡平一切敌人,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接下来,他又再分别说了陈明遇、冯敦厚的事迹,夸赞两人一番,说些关于赏识两人之言语。 总督大人居然知道、记得自己这样的小人物,三人都受宠若惊。 “不知三位可愿意留下辅佐本将军?跟随本将军荡平建奴、剿灭闯贼、献贼!” 阎应元道:“提督大人如此看重,阎某自当全力效劳!” 其余两人,亦表示愿意在姜瓖帐下。 姜瓖给三人安排职务,阎应元、陈明遇皆担任千总,冯敦厚担任副主簿。 阎、陈两人皆大喜,相当于官职连升数级。 至于冯敦厚的工作,是协助管理各卫所粮食耕种、收成、各地军中的工程建设之类,成为姜瓖幕僚的一员。 三人都欣然接受新职务。 姜瓖要考考阎应元、陈明遇的能力。 阎应元箭术高超,优先是考察箭术。 结果,在五十米距离,阎应元一连射出十箭,皆中靶心。 接下来,是刀法演练,阎应元、陈明遇能力都不错。 姜瓖让张发可带着阎应元、陈明遇熟悉大同军情况,让冯敦厚暂时跟着赵天麟。 ———————— 京城,某大客栈。 这可客栈生意很要,大厅里,很多食客在吃饭。 在大厅中间,有三个人在聊天,说话的声音比较大。 “姜瓖这个人,是个影响,但对大明非常不利!” 他这么说话,引起了同桌两人的兴趣。 “何出此言?姜瓖杀建奴是大好事,对朝廷同样是好事。” “可姜瓖不是忠臣,他很快便会拥兵自重。左良玉你们都知道吧?他在湖广做总兵,俨然就是土皇帝,对朝廷之命不理会,还抢掠朝廷之钱财。” “听起来是有些道理,姜瓖越强大,造反起来就越不好对付。” “对啊!孙督师全力对付李闯,要是姜瓖造反,大明可就没人可压制了。” “张兄言之有理,要是朝廷不收回姜瓖兵权,后患无穷!” 三人“大谈国事”,客栈大厅很多人都听清楚了。 姜瓖居然要造反?许多人不愿意相信。 不仅仅在这家客栈,在京城许多地方,都有不利于姜瓖的传言。 传言主要内容,就是姜瓖对朝廷不忠心,随时有可能造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