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4章 才能初现 (第2/2页)
样在翻山越岭,只是艰难程度要低于清军。 到了傍晚,图赖再次威胁老汉,要是敢耍花招,杀光全村的人。 那老汉很是痛苦,他是知晓怎么走到南边的门洞村,是被迫才给清军带路,真要是到了那边,让清军抄小路袭击明军,导致明军失败,他会愧疚终生,但要是不这样做,全村人都会惨遭毒手。 在通往将军石关的官道上,清军和明军在对峙着,谁也没有主动发动进攻,多铎是寄希望于图赖能有所突破,张发可任务并非是主动进攻,而是要挡住清军攻势即可,他并不太急,先看看张煌言是否有突破。 初三,双方特殊部队继续前进着,要是双方都继续前进,有一定概率能够相遇。 ———————— 下午,张煌言和部下们在艰难行军着。 这时候,正翻越山岭,来到了半山腰上,隐约望见了北边的异状。 “快看,那边好像有清军!” 张煌言放眼眺望,远处山脚下,似乎是有人活动。 “快,弟兄们都蹲下来!” 军营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千总下达命令后,士卒们迅速蹲下。 要是从那边望来,看不出有什么动静。 张煌言找了一处易于观察前方情况之地,密切观察对面动静。 他发现,那边有许多人,可能有数千。 后来,他终于看清楚了,那些人是清军。 清军居然也打同样的主意,张煌言略为吃惊。 张煌言观察到了情况,副千总、把总们同样观察到了。 副千总兆辉煌道:“张千总,清贼意图应当是跟我们一样,该怎么办?” 副千总郭令义道:“看起来,清贼人数比我们多很多,要是硬拼起来,吃亏的是我们。” 第一局把总苏封翔道:“张千总熟读兵书,应当能想到办法。” 在部下们的印象中,虽然张煌言武艺不错,但终究还是属于读书人,对于举人一下子就做了千总,始终还有些不服气。 遭遇目前困境,张煌言思忖起来,再向带路的父子道:“可有办法避开、绕过那批清贼,继续北上?” 老汉道:“有办法,我们从另外的山绕过去!” 他的回答,给张煌言吃了定心丸。 张煌言对数名部下道:“那我们就绕过去,继续北上!” 第二局把总于东方问道:“张千总,清贼有数千人,要是这些清贼袭击主力后方,那后果很严重。” 第三局把总邹大青道:“不知张千总有何办法?” 副千总、把总共五人,都看着张煌言。 此时的张煌言,一副成竹在胸模样,道:“这批清贼自然要解决,得交给友军来解决。派人火速赶回,禀报张副将,张副将再派人来设下埋伏。” 在刚才,张煌言就回忆着进入山区以来走过之处,要从中寻找是否有合适伏击之地。 想了一会之后,张煌言露出喜色,找到办法了。 随即,他命人取来纸张和笔,画出了伏击之地的大概地形图,又再对带路父子道:“劳烦你们其中一人,跟我们的士卒一同赶回去,然后带他们来去到此地…” 张煌言指了一下地图,继续道:“只要张副将能及时派兵赶到,十有七八能成功伏击。” 听着张千总的计策,五名部下都觉得,或许能成功,都殷切期盼着。 随后,张煌言派出两名部下,那老汉让儿子跟着返回。 接下来,老汉继续带路,绕过另外山岭,避开清军继续前进。 老汉儿子和两名士卒皆是骑马返回,尽管是在荒山野岭,因为披荆斩棘开路,有千余人走过,是以能允许马匹行走。 三人先是回到门洞村,由两名士卒火速返回,老汉儿子则是待在家中等候。 初四中午,张发可吃饱饭后,正在跟部下们下象棋。 由于后续的粮草辎重被运送上来了,部队弹药、粮食、药品、水都很充足。 一局棋下到一半时,有部下来报,张千总派人回来禀报了。 两名士卒回来后,张发可道:“张千总那边情况如何?” “启禀张副将,张千总遇上了意外,特命小的赶回来禀报……” 听到士卒的话,张发可先是惊讶,随之惊喜起来。 出现这种状况,张煌言居然还能找到解决清贼的办法,看来果然是有才能。 随即,张发可把第三营游击上官景阅召来。 “上官游击,给你一个立功的机会……这是张煌言想出来的计策,你务必要把那批清贼干掉!” 听着张发可所说,上官景阅先是惊讶,转而是高兴。 有这么好的立功机会,不高兴才怪。 随后,上官景阅返回部下所在地,立即召集副游击、千总、把总们开会,宣布张副将的命令。 有机会立功了,部下们皆兴奋起来。 “弟兄们,跟着我一同去门洞村,去杀鞑子!” 随后,第三营四千余人出发了。 对于进村,前不久千余人走过的路,他们重新走一遍不算太难。 第二天早上,张发可赶到了门洞村,那老汉的儿子带路向北。 到了傍晚,上官景阅抵达伏击地。 阎应元仔细观察周边状况,这地形的确适合打伏击战。 上官景阅朗声道:“弟兄们,埋伏起来,等待清贼上钩!” 他做好吩咐,给每位千总、把总们安排任务。 四千余人埋伏在两侧茂密树丛中,弓弩、震天雷、投石车都准备好了,只等清军前来。 上官景阅兴奋起来,希望像去年墙子岭路那般,打伏击给予清军重创,自身又伤亡很小。 其中,阎应元被安排了用震天雷打击敌人,等重创清军后,再冲出来杀剩余未死的清军。 官道以东,门洞村以北数十里地,这里静悄悄一片。 这里有条被人开拓的道路,在一般情况下,来到这里的人,会认为这条路近来被许多人走过,除非是很小心谨慎之人,要不然不会想到这里还会有伏兵。 京营第三营官兵们,在静静地等待敌人的到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