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1.第一道菜 (第2/2页)
就凑合吃呗。”李牧遥转身走进一楼厨房,拎出两颗风干的大白菜,蹲在水池边摘洗菜叶。 白晓星又凑过去给他打下手:“我听说他们家做这菜就直接用新鲜的大白菜,那叫什么玩意儿?为啥不干脆叫大白菜炖五花rou,还好意思用咱家菜谱上的菜名,那不是欺骗消费者吗?诶,牧遥,你说我去告他行不行?” “你说呢?人家的菜单上又没特别说明用的不是大白菜。” “切,反正我看他们瞎弄就很生气,这不是在变相砸咱们祖宗的招牌吗?” “他们不会又有什么办法?这白菜怎么腌、腌多久菜谱上又没写,腌不好整个臭了,还不如直接用新鲜大白菜呢。还好每年我都帮着姥爷存一些,也算是保住一部分他老人家的手艺……哎。” “嗯,你好好做。”白晓星放开手里的菜叶,双手托着下巴出神。 每年秋收时节帮着姥爷腌白菜、汲酸菜什么的,是小院里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那时候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缸和堆成小山的秋菜。 每当这个时候,姥爷都会给他们讲述关于菜谱的一些故事。 其中最是百讲不厌的,就是这道叫王府炖rou的菜。 这道菜虽是冠着“王府”俩字,可事实上并非是王府中传出来的菜式。它真正的起源在民间,确切地说,这是村里第一批应征而来修建寺庙的先人们创出来的菜品。 当时祥云寺的修建工程浩大,工期又非常赶,他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不得已,就只好在工地上做饭。但因为青城市地处蒙古高原南端,是塞外边陲,寒冷的天气使得小锅根本不足以保存热菜,他们往往吃到的依旧是冰冷的饭菜。 于是当时的擅长铸铜铸铁的谭家人想了一个办法,将村里的许多小锅熔在一起铸造了一口巨大的铁锅,足足可以容纳百十来人一起吃饭的大锅。这样的大锅做出的菜虽说无法保证持久保温,起码不会凉的太快。 “那口锅后来献给庙上,庙上每年施粥就用这口大锅,啧啧,熬出来的粥那叫一个香,香气都能传到整条街上……”姥爷每每讲到这个时候,都会故意砸吧砸吧嘴,然后馋得白晓星缠着他做好吃的。 抽回思绪,白晓星也不由自主的砸吧砸吧嘴,低低的道:“姥爷做什么都香,他做菜的香味才会传到整条街上呢。” “那待会儿我的菜下锅了,你也去街上闻闻,要是能闻到,那一定是姥爷在天上保佑咱俩呢。”李牧遥洗好了菜叶,冲着白晓星的脸上掸了几滴水,“不是说好了,一起克服吗?” “嗯嗯。”白晓星抹了把脸,跟着李牧遥起身再回到灶前,“接着生火吗?” “嗯。” 李牧遥心里稍稍宽慰了些,转身在案板上切白菜。 可是一下一下的,他竟也是满脑子姥爷和他的故事。 这一带的夏天较短,青菜的种类又少,只有大白菜是最常见且容易储存的,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在冬春缺菜时吃到青菜,当时修建寺庙的祖先们就想了一个腌制白菜的办法,即用圆桶状底小口大的坯缸,把洗净的大白菜放入坯缸中,洒上适量的盐、清水,用石块将坯缸中的大白菜压实。这种淹制好的白菜微咸不酸,可久存一年也不坏。 所以在漫长的修建时光当中,那些祖先们就靠着大锅炖着腌白菜,熬过了一个个严冬酷暑,最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财富以及特殊的饮食文化。 即便是后来修建工程结束,村民各自回家开启了新的生活,可他们为了纪念当初同甘共苦的年月,逢重要节日的时候还是会聚在一起,用这口大锅烹rou炖菜,感念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再后来,这道菜由季家的衙厨引进到王府之中,在工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良,最终获得王爷的青睐,赐这道菜为“王府炖rou”,并准允做下记载,编入王府菜系当中。 伴随着淡淡的忧伤,所有的食材都已经下锅,美味的香气慢慢的飘满整个小院。 李牧遥同白晓星一起蹲坐在灶前,一边添柴,一边回味姥爷曾经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 尽管内心深处总有钝痛传来,可总有些现实要面对。 …… 天色渐暗,姐弟二人总算调节好了情绪,历时四个小时的王府炖rou也即将大功告成。 就在白晓星刚要提议把唐沁叫过来一起品尝美味的时候,一个怒气冲冲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 在家里忍了又忍,忍了又忍,最终忍无可忍的季荆杀将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