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章 平藩(十二) (第1/3页)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王墀璹、王墀琏、王墀珽一人拿着一本《尚书》,翻到《洪范》篇,大声吟诵。 师道尊严,杨先生拿着戒尺,威风凛凛地扫视着三个小娃。 这位杨先生,乃是遵义的一个秀才,据说其家以前是本地的豪族,受播州杨应龙之乱牵连,家道中落。 “扑嗤”,看着杨先生威严的样子,王墀珽笑出了声。他才六岁,天真烂漫。 “胡闹”,杨先生脸一沉,“把手伸岀来”。 王墀珽身子一滞,吐出了小舌头。 “把手伸岀来”,又是一声威严的声音。 小家伙伸出了小嫩手。 “叭,叭,叭”,杨先生毫不客气地用戒尺打起了手心。 “呀!好疼!” 散学后,王墀珽哭闹着要告诉母亲熊氏。 王墀璹急忙抱住王墀珽:“五弟乖,母亲最近心情不好,别去打扰她可好?” 王墀琏也拉着王墀珽:“五弟乖,四哥带汝去捉蟋蟀可好?” “好呀,好呀”,王墀珽开心地拍着小手。 熊氏最近心绪不宁、闷闷不乐,前几日传出消息,袁韬、武大定兵败被杀。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夫君王祥只是淡淡地骂了一句,“这两个废物,真没用”,就急匆匆离开遵义,赶往了乌江关。但是,熊氏分明看见夫君说这话时,手抖了一下。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地为夫君收拾衣物。 天凉了,不知夫君在乌江关过得怎么样?熊氏让人给王祥送了一件自己亲手织的毛衣。 王祥穿上这件毛衣,立刻感到了一股暖流。 暗下决心要打好这一仗,为了自己的家人。 他也想过投降,可是不敢。从古至今,有哪个逆臣降了后,家人能有好下场? 王祥站在乌江关的关墙上,端着千里镜观察乌江对岸的明军大营。 大营里有五千明军,明军主力已经去了落蒙水。 王祥观察了一下炊烟,明军的炊烟和往常没什么不同。艾能奇久经沙场,临走时特意命令留守的部下多布炊烟,免得对岸的敌军起疑。 王祥点点头,转身欲回。 忽然一群大雁落入了明军营寨。 “嗯?空营?” 王祥大惊,问部下,“最近对岸有什么动静?” “最近明军的小船划来划去,似有渡乌江之意”。 “虚张声势”,王祥冷笑,明军的主力必然离开了,才会这样虚张声势。 他们的主力去了哪呢? 王祥盯着地图,地图上的落蒙水清晰可见。 落蒙水畔,安坤问艾能奇:“荡虏侯,吾等何时渡河?” “兵贵神速,让将士们吃点东西,半个时辰后渡河”。 半个时辰后,明军开始渡河,密密麻麻的竹筏,冲向对岸。 望着渡河的明军,“小霸王”王祥笑了。他比明军晚到落蒙水一天,但明军缺乏渡河工具,打造竹筏,花了一天时间。所以,正好赶上明军渡河。 兵法云,半渡击之。 王祥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这个道理还是懂的。 王自奇登上了岸,他是大西军老将,现在是大明的总兵。 “快,列阵!” 王自奇刚吼完,一道熟悉的身影掠过,艾能奇冲到了前面。 这位荡虏侯每战必当先,因此落了个勇猛善战的名声。 一半的明军上了岸,还有一半正在渡河。 “出击”,王祥大吼一声。 “杀!” 无数的伏兵从河边的树丛中杀出。 普通将领遇到埋伏,一般都会选择后退。 艾能奇不是普通人,他不退。 从箭筒里取出长箭,射向敌人,箭无虚发,一筒箭二十枝射完,带走二十条生命。 敌人太多,射不尽,转眼冲到艾能奇身边。艾能奇取出长茅,连拨带挑,手下无一合之将,转眼间又连杀数人。 将是兵的胆,见艾能奇如此勇猛,明军士气大振,聚拢在主将身边,居然顶住了王祥军的攻势。 “此人好生了得”,王祥眯着眼,瞅着艾能奇。武举人出身的他,箭术亦出神入化。 取出箭矢,一箭射向艾能奇。 听到箭响,艾能奇侧身躲过,望向王祥所在的方向。 “嗯?居然能听声辨位”,“小霸王”王祥暗赞一声,取出三枝箭,连续射向艾能奇。 这是他当年中武举时的绝技——连珠箭。前两箭并未拉满弦,速度稍慢,目的是干扰对方听觉。最后一箭满弦射,后发而先至。普通的一石弓,已算强弓,王祥号称小霸王,力大无穷,用的居然是六石弓。 “嗖”,“嗖”两声,艾能奇听出声音,左右闪避。 “嗖”,后发先至的一箭到了。 “呀,不好!” 艾能奇再欲躲闪,已来不及。一箭射中额头,当场殒命。 天道好循环,善射者死于箭下。 “大帅”,王自奇大恸,抢过艾能奇尸首,引兵后撤。 此役,明军大败,损兵万人。 沙溪驿,一支大军正在艰难跋涉。这是征西副将军李定国的兵马。 李定国讨平了袁韬、武大定二贼后,范友贤让他去西线指挥作战。 来到西线,李定囯见王墀遟、刘之复依靠赤水河防守,硬攻不易。他决定迂回作战,绕道镇雄府、经水西,绕过赤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