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靖江王_第三百二十七章 会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七章 会审 (第2/2页)

想起后世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那句话:“推出午门斩首”。淡淡地道:“便在午门外吧”。“臣遵旨”。审案前一天,锦衣卫指挥使陶成、锦衣卫指挥同知马吉翔,唤来了锦衣卫千户、理镇抚司刑祁彪。其实自永乐时起,锦衣卫中真正具备特务机构职能的,也就是“北镇抚司”这一个附属机构而已。崇祯时,解散了厂卫,锦衣卫仅作为侍卫亲军存在。朱亨嘉正好相反,渐渐地不再让锦衣卫担任侍卫亲军,而是作为专门的特务机构存在。陶成问道:“祁千户,那人现状可好?”“禀指挥使,那人吃喝正常,倒还精神!”马吉翔眉头紧皱:“祁千户,汝今晚务必不能让犯人睡觉,否则唯汝是问”。“是!”陶成奇怪地问:“马同知,汝缘何不让犯人睡觉?”马吉翔阴阴一笑,“您有所不知。这人不睡觉,精神便不济,便容易犯错。犯的错多了,更能显出此人是骗子”。次日早朝,光武大帝面谕群臣道:“有一僧人言是先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若是真先帝之子,那可就太好了。朕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午门外审视。午门外临时搭建的公堂上,刑部尚书王化澄端坐正中,大理寺卿蔡应昌坐于左,右都御史黄宗义坐于右。“将那僧人带上来”,王化澄威严地大喝。几名缇骑押着“朱慈炤”,来到了公堂之上。“啪!”王化澄拿出“气拍”,在案上重重一拍,“堂下何人?”“气拍”又叫界方和抚尺,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取“规矩”之意。这东西春秋时已有,大明朝的“气拍”上刻着一条嘴凸头大、颈粗身肥、五爪锋锐、头上有角的龙,象征着皇权威严。被折腾了一晚没睡,朱慈炤红着眼答道:“予乃先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蔡应昌喝道:“大胆!汝说是先帝之子可有凭证?”“出宫匆忙,只有一件龙袍”。“仅凭一件龙袍如何能做证据?吾问汝,汝既是先帝第四子,汝母为谁?先帝共有多少子女?”“予母妃乃田贵妃,父皇共有七子六女”。“文渊阁在太和门什么方向?”“太和门之东”。“汝说是贵妃娘娘之子,贵妃娘娘何名?住何宫?”“予母妃名田秀英,住承乾宫”。蔡应昌连问三个问题,“朱慈炤”对答如流。蔡应昌汗出来了,一时语塞,擦了擦汗。黄宗义发问道:“汝在文华殿都读些什么书?”这句话听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文华殿确实是大明朝太子和其他皇子们读书的地方,但崇祯帝特殊,他把皇子们安排在端敬殿读书。读书破万卷,杀人不用刀。黄宗义书读得多,心眼也多,一不小心便容易被他带沟里去。不料“朱慈炤”却道:“予不在文华殿读书,在端敬殿读书”。闻此言,黄宗义不自禁地浑身颤抖起来。好半天才沉住气,又问:“讲书几上置有何物?”黄宗义听刘正宗说过,端敬殿讲书几上放有十个算子。“予记得讲书几上有十个算子,是计数用的”。此言一出,黄宗义也和蔡应昌一样,不断地擦汗。王化澄一见要糟,赶紧将“气拍”重重地往案上一拍,高吼道:“带人证上堂”。前翰林院侍讲学士刘正宗被带了上来,满头白发、佝偻着身子。王化澄问“朱慈炤”:“汝可知此是何人?”刘正宗总共也就为朱慈炤讲过几次课,年纪又小,如何记得住?楞了半天,没答上来。“啪!”王化澄重重地一拍“气拍”:“此乃是翰林院侍讲学士刘正宗,他是汝的老师,朝夕相伴于汝身边。汝竟然不识,定是假的!”此言一出,旁听的百官一片哗然,都说这“永王”是假的。很正常,旁听的百官大多是朱亨嘉的心腹,自然不希望冒出个什么“永王”,威胁朱亨嘉的地位。赵勇、张成武、孙广威等王府旧将,更是起哄大喊:“假的,骗子!”“肃静”,王化澄威严地一拍,喝道:“传人证”。崇祯朝凤阳镇守太监卢九德被带了上来。“汝可知此又是何人?”“日子太久,予记不住了”。“大胆!此乃宫中太监卢九德,与汝朝夕相处,汝居然又不识,必是假的!”“朱慈炤”不服:“宫中内侍数万,予怎么可能全都记得?”此时,刘正宗和卢九德说话了,人咬一口,入骨三分。“吾尚记皇四子大目方颡,此人眼晴小,脑袋圆,必是假的”,刘正宗大吼,为救家人,他不惜一切。“不错,皇四子方额宽颐,此人却是个小脸,绝对是假的”,卢九德亦大吼,蝼蚁尚且惜生,他不想死,所以只能让“朱慈炤”死。有了这两个关键人证,三法司审判意见出来了:此人冒充先帝之子,视同谋逆,应“寸磔于市”。审判意见出台后,按惯例,要提请皇帝最终裁决。朱亨嘉看了审判意见后,立即批准,还悠然叹了一句:“朕真希望是真的!可惜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于是,此人惨遭“寸磔”之刑。其后,再无人自称先帝之子来找朱亨嘉认亲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