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章 为王令温代笔 (第1/2页)
在太傅府用过晚饭,回到鸿胪寺天色已暗。问候过老母兄嫂,朱秀准备回房泡个热水澡,而后早早歇息。宿醉留下的后遗症开始显现,还在太傅府时朱秀就感觉精神倦怠,在竹林听周宪弹琵琶更是差点睡着。回到卧房,朱秀哈欠连天地宽衣解带,胡广岳准备去吩咐仆从伺候汤沐。一道黑影突然从梁上跃下,直扑朱秀而去,胡广岳凄厉地拔刀怒吼“有刺客”,同时奋力往前一扑,准备用自己的血rou之身保护朱秀。“朱侯爷莫惊,是老夫!”低沉沙哑的说话声在朱秀耳边响起,慌忙扭头一看,一张扔进人堆就找不出的枯皮脸映入眼帘,正是王令温!“哐哐”两声推门响,潘美和几个第五都军士焦急冲进屋,几口光寒闪闪的尖刀对准王令温。“住手!”朱秀赶紧高举双手大喊,两鬓微微冒出些冷汗。吞了口唾沫,眼睛斜瞟,王令温此刻就站在他斜后方,相距不过尺长。若真是刺客,这会儿他已经是个死人了。潘美、胡广岳率人把王令温围住,依托宽敞卧房形成包围圈,封住门窗出口,可以确保在动手瞬间,不让他轻易逃脱。王令温枯皮脸似笑非笑,对朱秀身边这支训练有素的武士越发感兴趣了。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严苛训练,不可能有如此默契的临敌反应。朱秀慢慢转过身,笑容僵滞:“王使司再度造访,不知有何贵干?”王令温澹澹道:“老夫突然想起来,还有些事需要请教朱侯爷。”朱秀哭笑不得:“王使司要见我,也用不着潜入卧房蹲守梁上,容易使人误会....王使司要藏匿行踪隐瞒身份,在下可以理解,也请王使司莫要如幽魂一般,不打招呼突然现身....在下胆子小,不经吓....以后王使司派人通传一声,约定地点,在下自会前往相见....”“呵呵,老夫来去自如习惯了,没想到吓着朱侯爷。”王令温低笑两声,听起来没有丝毫歉疚之意。朱秀心里暗骂,嘴上干笑,挥挥手示意潘美和胡广岳退下。等到屏退旁人,卧房门闭拢,朱秀和王令温分坐桉几两侧,朱秀一边倒茶一边说道:“不知王使司找我有何事?”王令温道:“是这样,离京时官家命我多多搜罗江南情报,写一份有关江南朝廷和民间现状的详细奏报。素闻朱侯爷才高八斗,对天下形势了然于胸,老夫特来请教,这份奏报应该从何处入手?”王令温担任武德使,主抓情报工作的确是把好手,但要让他把情报写成条陈,再撰写成文章可就难了。朱秀暗笑,想了想问道:“官家可有说,想要详细了解江南哪些方面的情况?”王令温捋须道:“近来朝廷颁布垦田令,鼓励百姓开荒垦田,奖励生育,凡是流民、迁徙户一律就近落户,放良除奴,大力增加编户、主户数量....仁政一经施行,仅开封府两月内就增加了五千余丁户。淮北诸州县上奏说,淮南百姓知道我大周仁政,不少百姓拖家带口,甚至不惜放弃田籍,渡河迁入我大周境内安家。官家知道后大悦,下旨令淮北州县安抚北迁百姓,按照垦田落户令,一律给予优待。官家说,淮南百姓必定受伪朝廷压榨,日子过不下去,才铤而走险渡河北迁。所以官家想进一步了解江南各地民生状况,观察伪唐朝廷施政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大周治理民政提供借鉴。”朱秀感佩道:“官家真乃仁君啊!此事我在江宁也听说了,大量淮南百姓受我朝仁政吸引,举家渡河北迁,为此唐主还下旨封锁关隘,严查逃户,一经查处加以严惩。”王令温嘲笑道:“由此可见,唐国已失人心,我大周才是华夏正朔!”朱秀拱拱手附和道:“圣天子在朝,我大周自然蒸蒸日上。”顿了下,朱秀又道:“不过唐主并不湖涂,不会放任民间积怨日益加深,更不会容许江南百姓迁逃江北。唐国朝廷已经着手安抚百姓,也赦免了一批沦落为奴的战俘家属,还在荆襄之地用垦田落户之策招抚流民,减免当年税赋,平抑粮价....所以,官家圣明,详细了解江南官场和民间是必要举措,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王令温老眼微眯:“听朱侯爷口气,想来对此已有研究?”朱秀笑道:“王使司在这江宁城几日,可有听过各大勾栏瓦肆里传唱的一首曲子,曲名‘众生’?”王令温道:“听到过,此曲哀怨,直击人心,备受追捧。”“呵呵,这首曲子的正是出自在下之手。当然,作曲另有其人,曲词是在下随手所写的几句短句。”朱秀微笑,谦虚中带着些许得意。王令温略显惊异,目光灼灼:“朱侯爷作众生曲,莫非故意为之?”朱秀没有正面回答,笑道:“在下认为舆情掌控乃是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众生曲之所以深得江宁百姓人心,就是因为曲词唱出了普通百姓生活不易、日子艰辛,反应出江南民间的真实情况。江南水系丰富,稻田众多,却大多掌控在世家大族手里,多数百姓失去田地,沦为佃农,勤劳耕种,却多是养肥了主户,真正进到国家粮库和自家米缸的少之又少。地主豪族兼并土地,朝廷又无力抑制,长此以往,使得富者田庄绵延,家赀巨万,后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穷者愈穷,脚下无立锥之地,头无片瓦遮顶,子孙世代为农,难有出头之日。此种情形若不根治,世道必将大乱。故而,在下建议王使司多多关注江南民生,从田制、门阀士族兼并田地、收拢佃户,以及富者贫者生存现状等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大肆宣扬我朝仁政,挑动民怨,加深江南百姓对唐国不满情绪,一面在适当时机收买州县官吏,拿捏其把柄,等到将来两国边境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