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1章 哥听不懂英文 (第2/3页)
来工作的。 这让齐磊不由多看了那三个老外一眼。 心说,昨天没听老丈人提这几个老外,倒是没太注意,怎么跑这儿来了? 正想着,却是又有两台车停在了度假村门口。 从车上下来两个人,没进度假村,直接朝农业站这边走了过来。 徐文良一见来人,只能暂且放下两个孩子不管,和董战林几乎是同时迈步,迎了上去。 而其中一人,齐磊还认识,让次在白河子就见过的那郭厅长。 捅了捅徐小倩,趁着老丈人没心思搭理他们赶紧跑。 徐小倩自是心领神会,猫一样悄悄地钻进了度假村。 徐文良倒是看见他们两个了,只是真没工夫管。只能暗骂,等晚上的! 他今晚也不回尚北。 迎着省林业厅的郭昌存,以及农业厅的郑显成走了过来,“郭厅,郑厅,你们怎么来了?” 郭郑二人却没理徐文良的话,而是与董战林先握了手,“董老板来龙江投资,可是我们龙江的福气啊!” 董战林一笑,从容自若,“两位大厅长可别往上架我哈,这个资我可还没决定投不投呢!” 众人哈哈一笑,只当是笑话。 这时,董战林依旧不给徐文良插话的机会,引着两位厅官到那三位外国专家身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龙江省农业口的领导。” 又指着那三个老外,“陶德、约克,以及孟山都驻大中华地区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马奎尔先生。” 尤其是马奎尔,董战林多说了一句,“郑厅,这位马奎尔先生不但是大中华区的负责人,也是基因学领域顶尖的专家啊!正在东三省地区物色一个适合搞研究的采样基地。” 郑显成一听,登时热情起来。由德盛的文经理做翻译,与马奎尔聊了起来。 最后,众人一边热情交谈,一边步入度假村。 从始至终,徐文良都被董战林有意忽略了。 这场面,就是故意给徐文良看的。 而且,好戏还在后面呢! 同样是中午的时间,一辆挂着榆城牌照的政府用车驶入了度假村。 来人倒是很低调,算上司机只有三个人。在餐厅订了个包间,点了几个菜,进去就没了动静。 直到约莫着董战林那边陪的差不多了,这才由司机去隔壁包厢把董战林叫了过来。 但是,再怎么低调,这也是尚北的地盘。 他们一到,看车牌就直到不是本省的,还是政府车辆,就已经有人把话传到徐文良、郭昌存以及郑显成耳朵里了。 “是榆成市委的车。” …… “他们来这儿做什么?” …… “不知道。” 谁也不知道董战林还曾经和榆城也洽谈过投资的问题,自然也不知道人家是专门来找董战林的。 但是,等董战林被叫出去,那要是再不懂,这官就白当了。 郭厅和郑厅登时紧张了起来。 …… 找董战林这个财神爷能有什么事儿?无非就是钱的问题。 可是,要是别的地方找董战林投资那还好说。 哪怕是龙江省的其它县市,两个厅官儿也不紧张,反正rou烂在锅里,哪都一样。 可是,榆城不一样啊.,那是吉省的! 要是把董战林的投资拉走了…… 这让郭厅和郑厅不由得看向徐文良。 “文良啊,和这个董总谈的到底怎么样?有眉目了吗?” “这……”徐文良心说,怎么都赶到一块儿来了? 也不好说什么,只道:“等中饭过后,正好我有情况还要与两位汇报一下!” 郭厅一听,还吃完饭?还吃得下去饭吗? “就现在吧!”说着话,起身率先出了包间。 在住宿部那边找了个房间,与郑显成专门听徐文良汇报。 徐文良把昨天的情况,以及从齐国君那里讨教来的,关于尚北大米的未来前景和两个厅长细说。 “还有这样的事?”郭昌存眉头紧锁,基本上也明白董战林为什么挑今天让他们和孟山都的人见面了。 看了眼郑显成,说了一句等于没说的话,“这事儿还真得好好斟酌一下了。” 问向郑显成,“老郑,你怎么考虑的?” 却是郑显成一挑眉,“我和你的意见一样,不能草率。” 看向徐文良,“文良同志啊,这是你们尚北的事,你做为一把手,关键时刻要负起责任来啊!” 徐文良:“……” 嚓!又来这套? 刚要说话,郑显成沉吟片刻,却是抢先一步,“我来跟你交代一个实底儿吧!那个孟山都公司,你应该了解了吧?” 徐文良点头,“了解一些。” “是这样的。”郑显成道,“如今这个孟山都,在国内有好几个生物标本采集站,下一步打算在国内寻找一个种子培育单位进行合作。” “毕竟种子行业,他想进来,就必需找国内的单位合资。”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徐文良怔怔地看着郑显成,“郑厅的意思是,想让龙江省的种子公司和孟山都合作?” 郑显成点头,“尽量把这个公司留在龙江,这对龙江省的育种产业有着非凡的意义。” “……” 徐文良都无语了,那你就明说,让我答应董战林的条件,进而留住孟子都不就得了,还绕那么远干什么!? 眉头紧锁,突然发现,事情难办了! …… 董战林在另一个包间到底在谈什么,说了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他所要形成的压迫感,还有外部介入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郭厅、郑厅要的是孟山都,至于尚北大米到底是留在徐文良手里,还是董战林手里,其实在他们看来没差别。 经济效益上没差别。 唯一的顾虑就是,这事儿有点不太好开口,不能明着说让徐文良把尚北大米让出来。 好吧,还是那句话,眼界和时代的局限,让郭、郑二人也看不到尚北大米的价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