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3章 竟然还没玩没了了? (第2/2页)
例的术后随访记录。” “这是胰腺断面破裂出血的发生率,这是形成胰瘘的发生率。” 众人连忙凝神看去。 他们在脑子里,将这些数据一一做对比。 破裂出血的发生率,确实要更高。 而更关键是,其胰瘘发生的平均时间,要比普通做胰头切除手术的病人,在时间上更晚一些,但胰瘘发生率却只有少量下降。 众人的心里咯噔一下! 这些结论,和赵培儒刚才的推断,完全吻合! 这时,赵培儒把第二张表单投在白色墙壁幕布上。 “大家看,这是彭舒院士亲自cao刀的手术案例数据,同样有这个问题。” 众人一看,心里不由一凛。 确实如此。 看来,这是术式的硬伤,即便是彭舒院士这位cao刀高手,同样无法避免这胰液缓慢渗透、流出、腐蚀、肠液激活的问题。 胰瘘发生时间更晚,说明彭舒院士将胰腺残端套入空肠的做法,确实有效。但也恰恰证明了,赵培儒所说的胰液缓慢渗透流出侵蚀,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这两个实打实的数据,足以坐实刚才赵培儒的所有推断了。 众人都有些惊奇、佩服的看向赵培儒。 这么细微的术后随访数据,如果不是专门统计起来对比,谁会专门去研究? 这个赵培儒,心好细啊! 是个专门做医疗科研类型的人才! 一名重份量的专家皱眉道:“这么说来,连彭舒院士的术式,都不适合了?” 众人眉头也都是一皱。 要是彭舒院士这种吻合术式都被排除,那还能用什么? 矮个子里面拔将军,相比起来,其他吻合术式效果更差,最终,也还得选择这种术式。 邹斌院士则看向赵培儒。 以他对赵培儒的了解,既然能提出这些问题,那多半,赵培儒心里,已经有了解决办法。 许芹院士在听到这段分析后,也一直在紧蹙着眉头。可当她不经意间看到邹斌院士的神色时,心里一动。顺着邹斌院士的目光,许芹再次看到了赵培儒的身影。 邹斌院士就如此相信赵培儒? 这位赵培儒身上到底有什么特质,能把邹斌院士给折服的如此彻底? 这时,赵培儒道: “我们可以在捆绑式胰肠吻合基础上,再次进行几种改良。” “将其容易发出胰液渗漏、流出、腐蚀、肠液激活现象,给遏制住。” 这话一说,全场皆惊! 要改良彭舒院士的术式? 众人面面相觑。 一名院士及其背后庞大、专业的团队呕心沥血,不断钻研,多次迭代,最终推出来的治疗术式,是非常成熟的,甚至可以说,已经穷尽了所有可改进的方式。 那么庞大的、顶尖的团队都无法再次改进术式,你想出了什么改进的办法? 众人都睁大眼睛,看向赵培儒。 许芹院士也问道:“赵院长有什么想法?” 赵培儒道:“我初步设想,是用以下几个办法来改良。” “第一个,是胰腺断面采用鱼口状,保留较长的胰管,这样胰管断端流出的少量胰液,距离胰腺断面相对较远,不易腐蚀。“ “第二个,用胰管内支撑管,将大部分胰液流到远端空腔,避免靠近胰腺断面激活。” “第三个,缝扎脾静脉在内的胰腺断面血管,使胰腺处于乏供血状态,可使胰液分泌减少,同时也能预防渗漏胰液侵蚀胰腺血管,造成出血的危险。” “第四个,针对胰腺断面的细小渗漏现象,应该用电刀的电喷模式,将难以发现的胰腺断面细小血管进行电凝闭塞,将断面胰腺组织凝固,使断面表面无胰液渗出。” 赵培儒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四条举措。 众人在听第一条时,不住的点头。 一个鱼口状的处理,加上保留较长胰管的方式,看似只是简单的改变,但应该是很有用的。 以他们这些最顶尖、经验最丰富的的眼光,能判断的出来,应该是很务实的改良方法。 他们对赵培儒也透出赞赏之色。 这位,还真想出了很好的改良办法。 只有观察极其细致入微,且从细节上考量的人,才能根据病人胰腺的特点,想出这种改进办法。 等听到第二个时,众人便不由得有些吃惊了。 接连两个办法,都是非常务实而好用。这赵培儒能接连想到两个,属实不易。 等听到第三个、第四个…… 众人嘴巴都长大了,合不拢了! 您怎么说起来,还没完了? 能想出一个改良,就实属不易了。您接连一口气,竟然说出四个? 而且听起来,这四个措施还都是有效措施,且都是大刀阔斧的改动! 听到后面,许芹院士已经翻开本子,在上面边写边画了。 因为她发现,随着赵培儒阐述的思路越来越多,她脑海里迸发出的想法和念头也越多,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先把心里的林林总总写下来,再进行分析。 会议室中的众人,也几乎全都如此,一个个都是边听,边记,脑子里边分析。 合协医院的曹有田主任,看着眼前这一幕,耳中听着赵培儒洋洋洒洒的阐述,也是被惊的头皮发麻! 赵培儒竟然真的把彭舒院士的术式,进行了四个步骤改良! 这太牛逼了! 没看房间里,已经没有一个专家说话了吗? 邹斌院士,同样听的眼睛发光发亮! 他脑海里,也如翻江倒海一般! “这四步改良……初步推演下来,全是极为有效的改进方法。” “彭舒的术式,竟然还有这么多可改进的地方。” 他看向赵培儒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叹和赞美、敬重! 他之前,只是欣赏赵培儒,但这次,多了几分nongnong的敬重! 彭舒的那个术式,实话说,他也同样琢磨过很多遍。 也同样,没能找出更进一步改良的办法。 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还是不如赵培儒揣摩的那般细致,观察的那般细微透彻! 等赵培儒说完之后的十分钟内,房间里都是静悄悄的。 每个人,都在眼前的本子上、纸张上,不停的写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