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五章 求匠 (第2/2页)
朝廷索要钱粮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本身辽东也不缺钱粮,他不过是虚晃一枪,装作退而求其次的欲求取大量工匠。 这个时代的能工巧匠,除了世家豪强中人,几乎全部都在朝廷,而且多半都被闲置。 李兴想要这些无关紧要之人,自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在意。 大汉朝廷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果不其然,原本还有些埋怨李兴不懂事的灵帝听到此言,顿时心中大为宽慰。 此子识大体,朕心甚慰! 同时心中不免也有些愧疚之感。 边患之难他又如何不清楚,否则此前也不会派夏育等将远征草原了。 但终究是有心无力。 “爱卿之请合情合理,有何过分。” “太仆。” “臣在。” “且从少府之中挑选出一批能工巧匠,交由度辽将军管辖,以镇边患。” “诺。” “此外,辽东此次元气大损,着免去三年赋税,休养生息。” “陛下英明!臣代辽东百姓谢陛下恩典!”李兴道。 李兴心里清楚灵帝也就是做个样子,辽东能征上来几钱赋税?不倒贴就不错了。 他上任以来辽东的赋税也没上涨过,全都贴给百姓了,上缴的赋税金额基本一直都维持原样。 “度辽将军有功于社稷,为国建功,特赏百金,封关内侯。” “谢陛下!” 两派的明争暗斗最终还是以宦官的略胜一筹收尾。 不过众人对此都习惯了。 也就是李兴功绩显著而且准备周全。 换做以往的那些人,能被奖赏就不错了。 有些倒霉的,立了大功反而被颠倒黑白降罪免职。 此时的朝堂,十常侍在表面上确实是权势滔天、声威赫赫。 …… 散朝之后,李兴再度悄悄前往太尉府上拜访。 “感谢杨公于朝堂之上护兴周全,兴铭感五内!”李兴一脸感激的冲着杨赐恭敬拜道。 朝堂争斗,明里暗里都不是那么简单。 表面上此次为李兴仗义执言的多是武将一系,但每到关键时刻真正起到效用的却都是发言不多的关西世家一脉。 毕竟相较于不善政治的武人,文人更加擅长杀人不见血的朝堂斗争。 杨赐缓缓将之虚扶而起,面带笑意:“弘农杨氏、陇西李氏自古盟好,我一直视你如子侄,何必言谢。” “朝堂之凶险不亚于沙场,此次你的表现甚为不错,既全身而退,又在那些宦官面前保全了我等的面子,如此便当浮一大白。” “杨公,宦官已经猖狂至此了吗?朝堂之上竟近乎一手遮天,无人能与之抗衡。” 深深地看了眼李兴,杨赐意味深长道。 “党锢之祸尚存,我世家式微,如今之局面也是不得不为之。” “不过,将作大匠何进颇得陛下信任,且不忿宦官之肆意妄为,将来或可成势。届时定可铲除宦官之患。” “小侄听闻汝南袁氏子弟意欲效力何进麾下。”李兴打蛇随棍上,继续试探。 “你有何见解?不妨说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侄以为还是静观其变为好。” “不错。”杨赐宽慰的点了点头:“你能明白这一点,将来必成大器。” “吾知你自有主见,且于辽东安心发展,朝堂之事自有我与贵家主谋划,必会蔽翼于你。” “多谢杨公!” “无妨,日后若是形势有变,或许还需你相助一二呢。”杨赐意有所指道。 “杨公但有吩咐,兴自当赴从。”李兴郑重道。 对于弘农杨氏他的感官还是比较好的,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依然会是自己的最大靠山。 杨赐的恩情,无论是否掺杂利益要素在,都是实实在在的,他由衷感激。 “你回去之后,不妨前往皇甫将军等人府邸上拜访一二,定有裨益。” 人老成精,杨赐一眼便看出李兴非池中之物且是知恩之人,否则即使利益相关也不会如此鼎力相助。 “谢杨公指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