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与曹cao的会晤 (第1/1页)
这是李兴与曹cao的第一次会晤。 本以为心中会难以平复,但出乎意料,李兴的状态十分淡然。 “李将军,久仰了!此次鼎力相助,孟德感激不尽。” 两人相遇,战袍染血的曹cao率先翻身下马,拱手道。 李兴也连忙翻身下马:“孟德兄客气了,你我分属同僚,皆为大汉效力,何分彼此。” “兴对孟德兄也是久仰大名,昔日雒阳五色棒,京师敛迹、无敢犯者。孟德兄一鸣惊人,真乃大汉之能臣,日后定为朝廷之柱石。” 得李兴夸耀,曹cao心中也是颇为欣喜。 虽然李兴的年龄与他的子侄都相差不多,但已然是辽东将军,地位在他之上,得其认可,自是心情颇佳。 当年雒阳五色棒也是曹cao最为得意之举,虽因此得罪了宦官被明升暗降调任顿丘令,但他终究因此而名声大噪。 在这个时代,名声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则曹cao也不会用尽手段求取许劭之评语。 世家清流,可无官职,不可无名声。 只要名望犹在,朝廷自会随时征召。 君不见有多少名士隐居山林,朝廷数次征召而不往,反而在士林之中声名鹊起,愈发的得世人推崇、得朝廷重视。 李兴言及五色棒之事,无疑戳到了曹cao的痒处。 “将军赞缪了,cao才疏学浅,当不得将军如此高的评价。将军年纪轻轻便已声威赫赫、功名远扬,破鲜卑、援并州、败高句丽,当真国士无双,大丈夫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孟德兄果然也是性情中人,何须客气,唤某志远即可。此乃先父临终之前为某所赐之字。” “好句。”曹cao闻言眼前一亮:“志远非但长于武略,不曾想竟然还如此文采斐然。” “哈哈,孟德兄见笑了。吾可无多少文采,不过妙语偶得,比不得孟德兄之才华。” 双方相互商业互吹一番后,转而进入了正题。 “孟德兄,此战你部损伤如何?” “幸亏得志远相助,cao麾下两千铁骑折损不到两成。”曹cao轻舒了口气道。 不同于李兴麾下的军队都是自己拉起来的,曹cao率领的是朝廷军队,便是全折了也不心疼。 但折损过多的话功勋评价上会大打折扣。 而且此时的曹cao报国之心尚在,对于朝廷的军队视若己出,毕竟都是大汉的军队。 “兴不过协助一二罢了,此战全赖皇甫将军良策,长社之战一定,周边黄巾不足惧矣。”李兴谦虚道。 “仅长社一地便如此之多的流民贼寇,却不知此次黄巾之乱会殃及多少百姓。”望着满地尸体以及那数之不尽的俘虏,曹cao不禁叹道。 “孟德兄,你我意气相投,我便也不讳言。这些俘虏,多也曾是手无寸铁的百姓,逼不得已才加入黄巾的。近些年来朝政不平、灾乱四起,因此才致使流民遍地,最终激起此乱。只是一味地平叛不过治标不治本,若无法处置好这些没有活路的流民,叛乱便不会结束。”李兴直接道。 如今的曹cao,当得上许劭为他所提的前半句评语,治世之能臣。 于浑浊的朝堂之中独树一帜,堪称出淤泥而不染。 无论出任何地皆严明律法,所到之处无不政治清明。 李兴的话语无疑引起了他的共鸣。 “朝政如此,为之奈何。”曹cao欲言又止,最终只得轻叹道。 在经历了这些年的仕途坎坷,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愣头青了。 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不得不改变。 “朝政如何,你我之力难以改变,但我等身为汉臣,自当尽力而为,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李兴直视着曹cao道。 自幼被父亲耳提面命,对于汉室他同样有着浓厚的感情。 若非知道事不可为、不破不立,他甚至曾经有过延续大汉的想法。 此时对于曹cao所说的话,虽然是别有用心,但却也发自肺腑。 “我等所能做的便是尽快平叛,还天下太平。劝谏陛下广开言路、整顿吏治,重振朝纲。”目光深邃的看着李兴,曹cao若有所指的说道。 心思机敏的他如何看不出李兴的话别有深意,恐有所求。 “孟德兄所言不错,唯有朝堂清明,方得黎民安定。可眼下之事,是这数万俘虏和周边数十万的流民,该如何处置?若是处理不当,恐怕叛乱又将复返。” “俘虏尽皆坑杀,一劳永逸。”眼神之中闪过一丝不忍,但曹cao还是狠厉道。 官兵的兵力毕竟不占优势,虽然依仗着一把大火取得了以弱胜强的骄人战役。 但要想看好数倍于几的俘虏,风险太高。 而且朝廷不可能安置的了如此大规模的流民俘虏,一旦处理不好恐又是一场起义兵变。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釜底抽薪,效仿白起坑赵、项羽坑秦,将这些隐患直接坑杀。 “如此有伤天和,这些人半年之前多半还都是我大汉麾下勤勤恳恳的百姓,百姓孟德兄忍心吗。” “况且屠戮俘虏,恐怕还须得朝廷同意。谁愿意担此罪名?” “志远你有何良策,直言便是。” 李兴侧身看向北方,双手后背,目光怅然:“迁民辽东。” “孟德兄,你我一见如故,我索性直言。辽东民少,幽州一个州的百姓数量恐怕还不及豫州的一个郡多。边境地多人少,而且亟需兵源抵御外敌。” “而中原地区,因天灾人祸,诸多百姓无田可耕、无家可住,不若迁于边疆,一举两得。” “同样,这些俘虏也尽可压往辽东修补城墙、建设道路,让他们以役补过,也给他们条活路。” 曹cao闻言,沉默了片刻,随后沉声道:“贤弟此策确好,但有两大弊端。” “其一,辽东之地千里之外,这些流民如何能赶到?路上所耗费的钱粮不可数计,谁来支撑?” “其二,大规模纳降移民过于显眼,必会被有心之人攻讦,特别是贤弟你,此前刚刚得罪了十常侍,若是再行此事,恐怕谗言之下,陛下会降罪于你。” 李兴轻叹了口气。 他如何不知这般作为弊端甚多,但黄巾之乱这块大蛋糕他确是不想错过。 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带来了数十万的青壮俘虏和数百万的流民。 不消全部吞下,只要吃掉一部分,就足以令辽东的底蕴产生质的飞跃。 如此诱惑,李兴怎能忍得住。 “不瞒孟德兄,兴这些年在辽东深耕农事,囤积了不少粮食,足以支撑流民迁徙之事。” 此言一出,曹cao顿时瞪大了双眼,诧异的看着李兴,满是不可置信道:“贤弟此言当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