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3章 杨跃,你的琵琶呢? (第1/2页)
镜头下。 听杨跃说《东风破》不是词牌名,刘远声、萧妤、祝奇生明显都露出惊讶之色。 现场观众也多半如此。 显然,之前有很多人以为《东风破》是词牌名。 就连屏幕外很大一部分观众都有过这种想法。 因为“东风破”实在太像现代人印象里的词牌名了。 比如说破阵子、颇字令、醉东风、东风寒等,都是词牌名啊。 东风破怎么就不是词牌名呢? 关于这个事,杨跃前世网络上的议论也有不少。 作为音乐人,他曾经也研究过《东风破》这首歌,查过不少资料,有一件事记得很清楚。 即苏轼被创作出一首叫《东风破》的词。 那首词总体意思和《东风破》歌词差不多,只不过看着更古风点。 因此很多人就说方文山所作《东风破》的词就是翻白“古词”《东风破》。 稍微懂些诗词、古文常识的人,看了这事纯属虚构。 其一,根本没有“东风破”这个词牌。 其二,那首所谓的“宋词”《东风破》根本狗屁不通,遣词用字糟点比今天赵晟的《长安梦》还多,怎么可能是苏仙写的? 苏轼要知道能气活过来! 整件事,就像有段时间李白被发现八十多首预言诗一跃成为古今第一预言帝一样可笑! 可如果《东风破》不是词牌名,当初这首歌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节目中。 刘远声惊讶后就问:“《东风破》既不是词牌名,那你取这个歌名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杨跃不急不缓地道:“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伴奏中用了一段琵琶曲,歌词诉说的故事也提到了琵琶曲···” “等等!”刘远声忽然打断了杨跃的话,“你说伴奏中有琵琶曲,哪里有?” 刘远声说到这里时,镜头给到了伴奏乐队那边。 传统乐器如今在神州虽然不如西洋乐器流行,但如琵琶、古筝这一类以前很流行的传统乐器还是有不少人认得的。 结果,镜头在乐队这里扫了一大圈。 看节目的观众除了发现这个伴奏乐队规模不小,里面的乐器东西皆有之外,并没有找到印象之中的琵琶。 这时节目弹幕也来凑趣—— “所以,杨跃的琵琶呢?” “恕我眼尖,真没找到琵琶。” “震惊!妖孽唱作人节目中撒谎当场被戳穿?!” “前面不一大堆人说杨跃这首歌好吗?他自己编曲用了什么乐器都不知道,还说好,笑死个人了!” “深哥这是现场翻车了?导演还没减掉?” “深哥你得罪导演了吗?还是得罪刘老师了?” “···” 弹幕汹涌时,镜头重新回到舞台。 刘远声再问:“琵琶在哪儿?” 杨跃微微一笑,只说了两个字。 “月琴。” 这时祝奇生插话道:“你说月琴就是琵琶?” “不错。”杨跃点头,“月琴起源于阮,而阮早在汉代就有了雏形。 而在那个时期,以拨、挑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被笼统的称为琵琶。 只因后来西晋的名人阮咸很擅长弹奏这种乐器,才被称为阮、阮咸。 而在此之前,阮因为起源于秦地,实际被叫做秦琵琶、秦汉子。 月琴是由阮衍变而来的,而我在乐队中用的这种长柄月琴其实较常见的月琴更贴近于阮。 所以,我说在伴奏张用了一段琵琶曲,指的便是月琴的伴奏。” 听了杨跃这番解释,现场观众有的恍然,但大多数仍微微皱眉,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三个评委也在皱眉思考。 祝奇生反应最快,很快他就道:“不对啊,既然用的是月琴,你干脆就叫月琴好了,何必非要借古说成琵琶呢?” 面对祝奇生的质疑,杨跃一点都不慌。 他微笑着道:“这就得说到我这首歌的故事背景了···导演,时间够吗?” 镜头给到角落里的赵川。 赵川做了个OK的手势。 这段原本按杨跃的想法肯定是要散掉的,谁知赵川竟然保留了。 当然,这也是经过杨跃同意的——对他又没坏的影响,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