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63章 一睹龙颜 (第1/2页)
博洛率军急进,行走于沂沭谷地。 清军对于山地行军,其实还是很有经验的,他们在与明朝的多年战争中,经常翻越燕岭,越过长城,沂沭谷地对他们而言,已经算是十分平坦的通途。 “万一明军堵塞大岘山,凭穆陵关而守,再自海州绕后夺沂州,我们危矣。” 行军途中,博洛麾下不少将领都在劝说着他,认为这次行军过于行险了。 可博洛认为救急如救火,不能再多走远路绕道,尤其青州险要,更不能有失,必须抢在明军攻下青州前赶到。 至于说山谷行军险要,他不怕。 他甚至暗里期待着明军在大岘山拦截他,这样他就能够跟明军真正的较量一次,而且他相信,他完全可以击溃明军。 “明军敢来,就叫他们无归!” 博洛放下狠话,这一年来形势急转直下,但并不是说他们八旗突然就不行了,而是他们输在战场之外。 这个朱以海行事诡诈,每每都能让满州空有精锐,却打不着人。 江南如此,上次北伐如此,现在朱以海还是如此。 只要两军碰上,博洛就不怕。 至于说明军抄他后路断他粮饷这事,他更没考虑过,因为他此行根本就没有安排后续跟着运送粮饷,就是轻骑奔袭。 随军携带了干粮,有进无退。 ······ 莱州湾。 朱以海仍在亲自指挥修建莱州湾棱堡、水寨。 各种探马侦骑撒出去。 气氛也变的紧张起来。 黄宗羲这个新任山东巡抚正在忙着救灾抚民,恢复耕种,同时号召各地乡绅们组建保甲团练,让他们联防巡逻,一起围剿盗匪。 甚至是安排人去海里打鱼、晒盐等。 整个登莱一片忙碌,而青州、济南这边,明军分兵合进,一路高歌,各地纷纷开城归附,一时间到是气势如宏。 不过随着而来的是大量的饥民需要赈济。 明军也没有这么多粮食,也只能是先勉强开些粥棚,对于那些饥民们,优先把那些工匠、读书人运到登莱两城,然后再转运长岛,再从长岛运返江浙一带。 所有人都会定下优先等级,按如今后方需要的人才分类,级别高的先运走。 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现阶段来说,就算朱以海能打赢这场登莱保卫战,但这里也会是前线战场,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发展,所以工匠读书人等一些人才,还是得先转移走。 这里暂时定位就是插入敌人后背的一把利剑,要让鞑子难以安心,立足登莱,逼迫山东,威胁京津、辽东。 不过要守住也不容易,而且未来对峙,可能明军只能退守沿海的莱州、登州、烟台、成山、青岛、海州等港城,其余内地可能就顾不及。 但朱以海倒不怕,有水师相助,配上火炮,扼守堡垒要塞,清军想攻下很难。他们就算用老法子围城,但需要数倍之力,而现在甚至不比他们当年在关外围宁锦等地,因为他们缺粮。 围城做战,需要几倍守军的兵力,长期围困,需要的粮草更多。 而登莱是个半岛,明军又有水上优势,掌握着控海权,这就意味着明军分散的各据点,其实是相通的,不仅能够互相增援,甚至还能随时出击,既糜烂内地,更威胁他们的补给。 这就会是场艰难的持久战,谁先扛不住,还不好说。 更何况,朱以海在江淮还有两路北伐军,清军若全力来围登莱,则江淮难守。 朱以海甚至可以派兵去打天津、旅顺,哪怕这两城防卫森严,也还可以劫掠北直、辽南其它地方。 真要是用上了海盗战术,那鞑子可就防不胜防了。 京津之地,鞑子敢迁海三五十里吗? 就算迁海三五十里,可对于明军来说,也没用,除非他们迁海三五十里后,还再建立一道防线,立栅修堡驻军等。 但这样搞,成本可就巨大了,现在鞑子根本负担不起。 现如今朱以海的战术,其实差不多就是当初鞑子在关外对付明军的战术了,不断出击,防不胜防,不断的消耗其兵力、财力,最后让其崩溃。 明末重金打造的关宁军,就算能守的住关宁有什么用? 鞑子绕过你,入关劫掠关内,甚至直逼北京城下,那关宁军也就只能跟着跑,关宁防线也就成了大明版的马奇诺防线了。 清军到来之前,金尚宪倒是又来了。 这次他是偷摸着来的,来了一支更大的朝鲜船队,基本上都是偷偷来的,以走私商船的名头来的。 实际上,其实就是朝鲜官方组织的。 金尚宪上次回到朝鲜,引发了朝鲜的一场大地震。 消息太过骇人。 国王李倧知晓经过后,激动的甚至晕了过去,差点就驾鹤西去了。 此时满清在朝鲜派驻有官员,还有一些清军,不过数量不多,也就起个监视作用。金尚宪回国,其实是偷摸的,连那只船队都是偷偷停泊入港,因为明军对外宣称是在登州外海遭遇并攻击了朝鲜粮船队,然后俘虏了朝鲜人,用他们的船诈入登州港,夺取登州,歼灭孔有德的。 他们现在理应还在登州明军俘虏营中的。 朝鲜官场既震惊于如今中原形势剧变,也对金尚宪他们带回来的那一船船的唐货十分兴奋。 这些货很快在朝鲜脱手,基本上都是贵族们瓜分了,然后再去售卖得利。 一面是中原剧变,大明中兴在望,一面是这贸易巨利,朝鲜贵族们也是态度大变,反正大明绍天帝也没让他们现在就起来反清。 他们可以闷声发大财,跟大明暗里贸易往来。 这种事以前大明还强盛时他们都享受不到的待遇,现在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华夏也在金尚宪引见下,拜见了朝鲜国王。 反正过程挺不错。 华夏提出向朝鲜买粮,还是用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朝鲜国内最受欢迎的唐货交易,他们自然愿意。 这玩意转手就是几倍的利润呢,傻子才不干,以前是没机会,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干,谁不干。 别说大明中兴在望,就算大明要亡了,可有这样大的利润,他们都是愿意冒险的。 华夏需要的粮食,很快他们就凑齐了。 就算此时朝鲜国内其实也并不富裕,可贵族们手里总不缺粮的,甚至国王直接从官仓里调米。 大船小船满载粮食而来。. 小的一二百石的船,大的一二千石的船,浩荡而来。 “臣这次共运来三十万石粮。” 金尚宪拜见皇帝的时候,很是自豪。 朱以海听了也十分欣喜,这可是一大笔粮食了,北伐右路军,总共战辅兵六万八千人,仅按最标准的每兵日食米一升五来算,每天就要一千零二十石,一个月就要三万零六百石。 如果提高点标准,按日食米二升,就是一千三百六十石,一月是四万零八百石。 这还是没算上路上耗损等。 也没算上马骡等消耗。 一人一天还要一升五的盐,另外还有酱菜等消耗。 相比之下,朱以海的御营军,因为设有专门的夫营辅兵,且这次北伐右路军是走海路,不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