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00章 心窝一刀 (第1/2页)
,海上升明帝 六月十九。 河南暴雨,开封府兰阳县,铜瓦厢伏汛洪峰重叠,河堤漫溢过水。 汛期势猛,各路并涨,黄河、沁河、伊洛河同时猛涨、洪峰遭遇,下游河道宣泄不及。 兰阳汛三堡以下四堡以上河段。 高元美带着黄登孝、张于天一行人,悄悄抵达,他们冒着大雨,乘船悄然抵达,熟悉黄河的他很清楚,这一段河堤是无工处所,并不是重点修守的要工地段,既无堰堤,也无坝。 相比要工段大堤宽达十丈底宽四丈堰顶宽三丈,这一段堤顶仅二三丈而已。 而且这一段,过去两年就已经几次出险,多次漫堤。 南风暴发,巨浪掀腾。 黄河洪峰过境,巨浪滔天。 高元美在明朝时就是老河道官员了,简单的查看了一下,就已经确定,就算他们不来挖,这里估计都撑不住。 当然,如果有地方官赶紧带人来护堤,也还是有可能守住,就算漫堤也不致决口。 “真是天助我等,动手吧!” 堤上已经有水漫过,虽然仅是一点点水,却已经很危险了。 张于天披着蓑衣都忍不住想,河工呢,官吏呢,这个时候怎么没有组织壮丁上堤守修? 黄河在河南已经是地上悬河,堤坝年年要修。 但从明末开始,内忧外患加上天灾不断,中原河南更是饱受打击。其次朝廷虽有河道官员,但河工腐败早就严重,上下官吏串通舞弊,河工开支极大。 那些本来专门管理河道,修河护堤的河道官员们,却把河工当成一个赚钱的渠道,国家年年投入大量钱银治河,结果频频决堤,其实好多都是官吏暗里授意河工故意掘口,以图报销保举。 朝廷每年投入治河的钱,最后十不足一用到河上,其余的都被官吏们上下贪污掉了。 拔多发少,各种贪污克扣,治河工程自然也全是豆腐渣,这样的情况下,平时已经是经常漫堤、小决口等,可如今这种混乱时候,问题已经更加严重了。 去年闯军占据河南,然后清军又来,再然后明军又北伐,多方势力逐鹿中原,闯军败溃,劫掠地方,清军南下,劫掠地方。 清军前线失利,河南又加征钱粮。 河道也彻底无钱修理,本来拔钱下来,好歹还能有一点落实下去,可现在根本无人管了,这河还能好哪去。 “挖!” 高元美挑了一块地方。 他们带来有心腹家丁立即开始挖起来,此时水漫河堤,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加速了河堤崩溃。 迅速挖出一条口子后,高涨的洪水立即迅速的冲涮,越冲越深。 高元美赶紧叫人离开。 “这就行了?” “马上就要决口了,赶紧走。” 果然,等他们乘上船,驶到不远处,就看到那口子很快就越涮越宽,一丈两丈,七八丈,十几丈,七八十丈······· 此时风狂雨急,河中洪峰叠加,水泄不急,突然涮开的一个口子,立即成了这天上黄河的新出口。 滚滚洪水开始往东北方向冲去,水漫金山。 黄河本来在兰阳是往东南走,经仪封后进入了归德封的考城,再一路经徐州夺淮入海。 可现在,北堤决口,水开始奔腾着往北直隶的大名府长垣奔去,甚至以高元美的专业,一眼就知道,不仅大名府,就是山东曹州府,也将成为黄河大决后的泛区,甚至极有可能黄河再次改道。 本来黄河几千年来就经历数次大改道,在南宋时才夺淮入海的,在以前,都是经山东入海,甚至曾经在河北入海。 这条地上悬河,决堤之后可就很难控制,除非朝廷抢险堵决,重新将黄河约束进河道南下。 但问题是现在河南的情况,朝廷是没余力堵决的,河南地方更没这个能力。 他们连看守这样险段都没人,还指望事后堵决吗? “走吧,” 这条悬河背河面堤高普遍有一至三丈,有些地方甚至高悬五丈,铜瓦厢这就有四丈多高,这样决口,错失第一时间堵决,后面根本不可能堵的上了。 太平年月,朝廷全力救灾堵决,估计都得是几个月后,洪水过后。 但现在情况,没可能了。 以现在的洪水,估计这口面能冲到八九里宽甚至十几里宽,深达三四丈。 所以不到秋后水枯,是很难堵的。 洪水奔腾北泄。 迅速淹及西北的封丘及祥符,然后折向东北,淹及兰阳、考城,并直隶大名的长垣县。 洪水所过之处,尽皆淹没。 中原的平原地形,面对这种大洪水,没有半点抵抗之力。 村庄淹没,只剩下村里的大树剩下一点树梢,房顶都淹没水下,许多房屋直接被冲走了,许多百姓甚至在睡梦中被洪水连家冲走。 几天后,铜瓦厢的决口果然已经达几里宽,洪水在长垣白兰通集以下,分为了两股,一股东入赵王河,过荷泽东、郓城西东北行穿运,另一股向西北行,过长垣县所属小青集折向东走,经宜丰里、由义里、青邱里、海乔里归入东明县境张表屯一带,再北折至东明县雷家庄分为了两段,一股由直隶东明县南门外下注,水行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