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46章 扶桑郡王 (第3/3页)
是增加了几个港口,主要还是集中在德川家的地盘上,不给其它大名们发展壮大的机会。 甚至对于大明提出希望萨摩藩退出琉求的要求,德川家不顾岛津家的反对,也同意了。因为萨摩藩以前出兵控制琉求后,经常借用琉求的名义跟大明朝贡贸易,不顾德川家的锁国令,通过海贸赚的盆满钵满,发展迅速,有些控制不住了。 德川家在里面并没得到什么好处,所以同意大明的要求,让萨摩藩退出琉求,这事引的萨摩万分不满,跟幕府关系紧张。 可幕府哪管你这个,不服那就开打。 当初锁国令的目的之一,本就是限制一些大名的发展,避免威胁幕府将军家。 现在幕府愿意放开与大明贸易,甚至允许日本商人出海到大明,但也有许多规矩限制,比如必须取得幕府的授权许可,必须到指定的几个港登记,并报关交税后出海,回来也得到这个港登记报关交税等。 明日贸易,对于绍天朝廷和德川幕府来说,都有大利可图,双方现在正是蜜月期,谁也舍不得分手啊。 朱以海少府监里有专门跑日本航线的船行,一条大船一次可载铜十万斤,还要载不少金、银,另外其它诸如瓷器倭刀啊咸鱼啊鲸油啊漆等也能载不少。 销往日本的则以生丝、棉纱、糖、鹿皮、人参,高端瓷器、丝绸、材料、佛经等为主。 仅这条航线,皇家少府监去年往日本跑了一百艘次,一来一返,获利何止百万。 现在明日贸易,早就改变过去那种官方朝贡堪合贸易模式了,基本上就是私人贸易,官府只是指定港口,征税缉私而已。 安南的贸易去年也增加了许多。 郑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着后黎朝,想要得到大明恢复其藩属国地位,但大明历代都没松口,朱以海也不轻易让步。 现在是安南都统使司,是大明属地,虽仅是名义上的,也给了以后留了cao作空间,若是同意册 封为安南国王,哪怕是藩属国,也是后患无穷的。 朱以海趁着如今势力大盛,屯兵镇南关,对安南的五方势力也是来了一次saocao作。 继续册封傀儡黎皇为安南都统使,并授他安南郡公爵,赐银印。 授实际控制着后黎朝政以及安南北部的郑主为红河宣慰使,赐封河内侯,赐银印。 授封控制着高平一带的莫氏,为高平宣慰使,赐封高平侯,赐银印。 授封控制着宣光一带的武氏,为宣光宣慰使,赐封宣光侯,赐银印。 授封控制着灵江以南的阮氏,为顺化宣慰使,赐封顺化侯,赐银印。 傀儡黎皇为都统使,安南郡公,两大割据南北的军阀各为宣慰使,封侯。 北方两个小点的割据军阀,也封宣慰使,封侯。 宣慰使是明朝在边地设立的一些高级土司,比宣抚使、安抚使级别高,二品。 朱以海的这个赐封,其实就有几分故意把水搞浑的意思了,特别是同这几方势力都展开贸易。 去年从安南几地进口了大量的粮食回国,还有香料象牙铜料,船木等。 也向他们出口了许多瓷器茶叶丝绸药材佛经等,获利不少。 甚至一边向他们买入船木,一边又给他们出口船只,一边进口铜料,一边还出口铜制品等。 手工制造业水平不高的安南几家势力,在贸易这块也只能卖卖原材料了。 注重火器的阮氏,甚至去年都向绍天朝订制鸟铳和火炮、战舰这些。 绍天朝这边向阮氏展示了这些先进装备,跟他们签订了军售合同,转眼就把消息透露给了郑氏,激的郑氏也赶紧掏钱下订单。 粮食、煤炭、铁料、船木、锡铅等一船船运回中原,然后再给他们运回铳、炮、火药等,大明的军工企业既赚了许多利润,还得以扩大了生产规模。 去年,从安南运回广西、广州的粮就超百万石,甚至还直接从红河往上游的云南境内运,支援围剿土司叛乱战争,云南也有不少土产直接顺红河而下。 一个个藩国使者上前奉表进贡。 大明礼部官员则一道道册封赏赐诏旨宣读。 绍天朝,已经重建了天朝上国体系。 虽然北京还是鞑子占着,但可以想象到,此时北京的金殿大朝会上,不会有什么藩国使者,甚至也不会有什么热烈高兴的气氛,定然是愁云惨雾一片忧愁的。 朱以海这里是万国来朝,四方进贡。 就算是排着长长的队,站到了广场的雪地里,吹着冷风,可这些人都是毕恭毕敬。 这就是大国实力。 虽然大明也曾暗澹过。 但犹如沉睡的巨龙再次睁眼醒来,他抖一抖身子,威风便已经笼罩四面。 外国友邦、藩国使臣依次上表进贡。 然后是大明边疆的土司土官们,接着是各外镇、屯镇,然后是地方督抚、统兵大将等朝集使。 一班班的朝贺。 朱以海坐在御门受朝,笼着手,袖里握着个暖炉,倒是一点不冷。 蓬来宫的御门,远不如南京北京。 但这里的气势,却是直冲云宵。 一直到了午后很久,uu看书这场隆重而热烈的正旦大朝才结束。 皇帝赐宴。 宴会上,朱以海特把几个外镇叫了过来,辽东耿仲明、江西金声桓、河西米喇印、陇右贺弘器还有夷陵李赤心,北直的土国宝。 又有河南团练的许定国、丁启光、李化鲸等。 还有屯镇的袁宗第、高必正、郝摇旗、刘体纯、王光泰、党守素等一干人。 以及统领行营等的五个皇帝义子朱成功等。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一方藩镇,除五位皇帝义儿外,其余人统领的兵马,都不是中央嫡系,在此之前,皇帝也仅是派了少量的文官过去监军。 今天,皇帝特意叫他们一起,就是要针对这些外镇、屯镇、团练进一步加强管理。 “年后你们回镇后,各级军官、士官,分成十批,分批送来京师受训学习,加强指挥作战能力。” “一批送京学习,一批交换到其它镇学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