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01章 一定要成立这个农部 (第1/1页)
前后,陆尘也忙活了快两个月。 现在,这里有序的进行着。 陆尘每天都要巡视一遍。 带着几个学生跟老师,然后做了一些统计。 终于,一切进入了正轨。 陆尘准备带着侍卫出去转转。 “李帅,这一片,都是好地方,但是开发的并不好。” “我们走来,种植水稻的不少。” “农民也努力,这里好多好多的鱼可以吃,但是许多农民就守着这些挨饿。” 陆尘他们解决了之后,就带着人到处考察起来。 这一走就是三天,在许多村子,农民家里都去看看。 李承乾,高季辅,还有一些他带来的官员都跟着。 同时,侍卫也有十几个人带着。 李承乾也发现了,这里不应该穷啊。 按照陆尘给的材料,这里应该是非常富裕才怪。 但是,农民们不懂得利用。 他们很少有捕鱼的技能。 有人说,为什么不钓鱼呢? 然而,鱼钩他们都没地方买,更不会弄。 鱼钩很小,很小不代表就很好弄。 渔网就更别想了。 挖水塘? 这需要很大的人力,还需要占他们的农田。 他们自然是不舍得。 他们会去抓鱼吃,但是无法日常吃。 陆尘他们调查之后。 发现他们的生产方式很落后。 完全没有鱼米之乡的样子。 穷人到处都是。 而且,还有一些匪患,特别是洞庭湖地区,又不少的水贼,但通过大唐的清剿跟招安,数量已经很少了。 李承乾这是真真正正的了解到了普通百姓。 跟着陆尘走了一圈,学到很多。 “陆村长,这是为何?” 陆尘叹了一口气说道:“这是官府不懂引导,很多官府中人,除了一堆的经史子集,其余的什么都不懂。” “当官是必须学这些的,如果朝廷官员,一个学儒家,一个学道家,一个学墨家,一个用一套办法,那肯定要乱套了。” “但,除了儒学,他们更应该统一学习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 “同时,一些专业领域的东西,就应该用专业领域内的人才。” “故,我提出农部就是这样。” “不仅能教农民提高产量,还能教农民利用其他办法提高收入,提高收入水平。” “比如,我之前在村子里养鸡鸭,他们这里更有条件养。” “鸡鸭的粪便,又能肥田。” “但,每个地方不一样,应该选择养什么品种,选什么做他们的食物,这都有讲究的,这都要有人研究,然后教他们。” “另外,其实有很多地方适合养殖兔子,兔子只要给草吃就行了。” 陆尘给他们说着一些农业上的事情。 这些,他们读了很多很多的圣贤书。 但是,没有一本圣贤书教他们要这样做。 现在,陆尘说给他们听,却觉得那么有道理。 晚上的时候,他们在一家客栈休息。 李承乾忍不住就开始写信。 他要写信给李世民,一定要成立这个农部,太有必要了。 陆尘所说的,他觉得非常的有道理。 写完信,李承乾甚至一刻都不想等,让侍卫连夜送回长安。 而他,也在思考。 “这些东西那么有用,为何千年来,圣贤书都没有教?” “圣贤书,不是教修身治国平天下吗?” “怎么教的都是修身,治国不就是应该教这些,以安天下百姓吗?” 李承乾顿时陷入了极大的迷茫当中。 他不明白。 治国平天下,应该从哪里学? 陆尘教的,最简单,最基础的。 就是如何增加百姓的收入,增加他们手中的财富。 而这,好像又是最有用的。 比教百姓圣人的道理更有用。 治理天下百姓的终端就是县令。 朝廷的诏令只能到达县令这里。 而县令是不是应该具备这些才能呢? 跟陆尘越久,他就越怀疑。 怀疑自己以前学的全都是狗屎。 实在睡不着。 李承乾打算去找陆尘。 “陆村长,可休息了?” “进来吧。” 陆尘请他进去。 而此时,陆尘在喝茶。 茶叶是他自己带的。 给他倒了一杯,然后陆尘说道:“有什么事情?” “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陆尘点点头,让他问。 “陆村长,圣人说,应该修身治国平天下,然而,我自小诵读经典,大部分都是修身。” “关于治国平天下,就泛泛几句话,如果要落实到实处,好像没有一条可以拿出来使用的。” 这就是微言大义了。 倒是有大义了。 大到让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做。 “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这些经典,天下的读书人,学了这些就能治理好国家吗?” 李承乾现在心中有一种恐惧。 他担心自己将来登基之后,手下全部都是学习儒学出身的,真正能办事的,一点都没有。 “有必要学。” 陆尘给了他很肯定的答案。 “那,应该采百家之众长,恢复百家争鸣吗?”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昌盛。” 李承乾甚是激动。 他最近,一些以前坚守的信念在慢慢的崩塌当中。 陆尘看出他的信念可能会崩塌。 如果不在此时给他重新建立一个信念,他可能就废了。 别人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你,是对你的信任。 你将人搞得信念崩塌,可不是什么好事。 陆尘说道:“儒学很有用,而且必须独尊儒术。” “为什么?这儒学,自己修身养性还不错,但若放到治国,又哪一篇那一章是有用的?” 李承乾大声的质疑。 陆尘拿起茶杯来,喝了一口盯着李承乾说道:“因为,我大唐疆域广阔,各地都非常复杂。” “不独尊儒学,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主张,那么天下就难以一统,会变成春秋战国一般,各自割据。” “唯有独尊儒术,可以消灭这些争端,让天下的官员有一个标准,朝廷也有统一施政的标准。” 李承乾听了,有些颓废。 “儒学不是最好的,却是历史的选择,是最合适的。” “疆域广阔,不像西方就一个城邦,用什么学术都可以。” “我们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个消息的传递,可能需要数月,这若是百家争鸣,东边的一个县令,发一份奏折请示,来回一趟,几个月就过去了。” “多少事情都耽误了。” 李承乾的目光黯淡下来。 陆尘又说道:“然而,这儒学是道,单单学习这儒学是治理不了国家的,或者说,治理不好国家。” 李承乾心中又有小火把被点燃了。 “陆村长,教教我,还应该学习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