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八节 去东北 (第1/3页)
蜂子像是故意逗爷爷,说道:“历史上也有那些虎啸山林者,主政一方,一生富贵。其间也不乏出将入相,甚至于称孤道寡,这是为何?” 爷爷把手抚爱的摸摸蜂子的头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十里堡那个外国传教士张约翰对我说,《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也要夺过来。’这都是在说一个道理。人跟动物不一样。要想办法变得强大,只有足够强大,才会更有用处。有些人呀,他天生就懂人性,以利为饵,辅以威力驱之,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这普天之下,能以全家老小,赌明天的人,又有多少个呢?” 爷爷又说:“蜂子啊,爷爷有件事,要跟你说清楚。你知道你爹是怎么死的吗?” 蜂子:“不是收了麦子,回山时,不小心摔到山下吗?” 爷爷:“你爹呀,那都好,就是把钱看得太重,否则,他也不会这么早就……” 蜂子:“难道我爹不是摔……” 爷爷:“我到现场后,查验了牛和你爹的尸身,知道你爹爹为什啥会死?” 蜂子:“为啥?” 爷爷:“你爹赶着牛车,载着新收的麦子回山。车到刘沟,将转弯处时,一只马蜂刚好飞过牛的尾部,那牛尾巴扫了一下,正好扫到那马蜂,马蜂受到惊吓,就叮了牛的左侧屁股,牛被叮咬后疼痛难耐,开始狂奔。这时你爹是可以下车的,但他心疼一车的粮食。想把牛控制住。在牛车掉下山涧的那一刻,你爹也没有撒手,到死还紧紧攥着牛缰绳。你说他亏不亏。他啊,就是舍不得钱。把钱看得太重了。” 爷爷说父亲太看重钱这话,蜂子自小就常常听说。但爹死于马蜂蛰了牛屁股,是第一次听说。 蜂子就问爷爷:“这事以前你为啥不说呢?” 爷爷:“你爹这一辈子呀,太重名声,这事就一直没有对人讲。你长大了,需要知道自己爹是怎么死的,更要记住,钱是支应人的,是用心来帮衬人的,人不能让钱给捆住了手脚。” 炳坤:“大前年,我曾网住过一只马蜂,还仔细观察了马蜂的蛰针,马蜂的蛰针没有倒刺。可以连续叮蜇目标。马蜂毒性跟蜜蜂不一样,不仅大得多,毒素完全不同。有人用治疗蜜蜂针刺的方法用到马蜂毒身上,是完全不管用的。甚至要用相反的方式,治疗马蜂毒。” 爷爷:“你要好好研究马蜂,是马蜂让你没有了爹,你得了解它。” 炳坤擦了擦泪,对爷爷说:“我自小被村里的人看不起,没人陪我玩,我把精力放在观察蜜蜂上了,对蜜蜂有了一点了解,因为爱蜜蜂,而马蜂时常来劫持蜜蜂,它会把蜜蜂杀死后截为三段,只带蜜蜂胸部回巢,在我们这个地区,冬天整个马蜂窝里除了蜂王,并没有其他马蜂,这让我很难理解。此外,我还观察到马蜂吃山林中的很多害虫,这也是我想不到的。以后有机会我会进一步观察、了解马蜂。” 几天后,爷爷林长顺病逝,享年86岁。在当时的中国河南农村,算得上是高寿。 办完头七之后,蜂子对大伯说:“此后,不再回郑州上学读书了,就在村里养蜂度日。因为爷爷一生喜爱养蜂,家里的长工黑吞已经快60岁了,身体不好。自己要继承爷爷的事业,养好蜜蜂。” 蜂子的决定,让大伯、二伯都很为难,按说这个年纪的蜂子,应该转去省城开封读书才对,如果小小年纪就在家里养蜜蜂,会有什么出息。 再说,蜂蜜的价格和以前相差太远,自打机器生产糖在中国开设工厂以后,蜂蜜的价格一路下滑,价格已经比白沙糖相差无几。养蜂不会什么前途了。 众亲辈私里言论蜂子以后的出路。大伙都为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年轻后生,将选择以养蜂为生而痛惜。二伯本来是从东北吉林赶回奔丧的,原定计划是过完三七就回东北。但为蜂子的事情,来回往邮局里跑,听说,光发电报就花了几十块大洋。 几天后,大伯,二伯一起找蜂子。 二伯清之说:“难得你对蜜蜂如此喜爱,你也知道你爷爷养的是意大利蜂,是欧洲品种,而且早就不用木桶养蜂了,改用了西式的箱式养蜂,这说明你爷爷对西方人的养蜂技术,很是推崇。你不想学习更高的养蜂技术吗?” 蜂子说:“当然想学习,可是我们密县除了我爷爷,没有几个人养西蜂,找谁学呀?姑姑家的汉王书城每年倒是有些个赶花期的蜂人,但也没个有实学之人。” 二伯:“世界可比我们这个密县大多了。我国的西方养蜂技术主要是从俄国和日本传入我国的,这些知识你比我们都清楚,但你知道吗?在我国的东北,这两个国家围绕东北的铁路线拼斗得很厉害,在那里养蜜蜂的俄国和日本的专家可多了。你不想去学习?” 这句话说动了蜂子。但蜂子说:“外国人都快把我们的东北给占了,我不去。” “嘿,你还挺爱国呀。你既然爱国,就应该去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然后知己知彼,才能打败他,这才是为国争光啊。只会窝里横,有啥有,再过几百年,还不是一个样子,有些事情,没有卧薪尝胆之志,就办不成事,更翻不了身。”二伯有些激动地说道。 蜂子动心了,想先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蜂子:“想,但去东北,太远了,听说那里冷得很,这么冷的天,怎样养蜂,我不知道。” 二伯:“没有多冷,我在东北也生活五年了,我这不好好的吗?也没有冻掉半只耳朵呀!” 二伯:“我跟你大伯商量了,你要是想学养蜂,我带你去,让你跟日本人学习养蜂技术,别的我不知道,也不敢说,但日本养的蜂,每箱蜂,每年能产量能达到100斤,这个数字还是给蜜蜂留足了蜂粮之后,取下为买钱的。你想想,你的养蜂技术,一年才能得到多少花蜜呀。” 蜂子,沉默不语。 大伯深知蜂子是个厚道后生,因为爷爷去世时间不长,不愿离开这里,想给爷爷守孝。便说:“你爷爷一生爱蜂,也难得你这个孙子跟你爷爷的爱好相仿。我和你二伯还有你爹小的时候,因为害怕蜜蜂蜇,谁也不去学养蜂,害得你爷爷没少打骂我们三个。你能继承爷爷的喜爱,继续学习养蜂我们都支持,但养蜂是需要技术的。你尽管去学习,家里的事情有我呢,你大可放心。你爷爷守孝之事,我一人在家,就够了。你还年少,要多学习有用的东西,才不辜负你爷爷对你的厚爱。” 蜂子问二伯:“去学习要用几年?” 二伯:“至少要用三年时间,因为日本在东北经营的铁路是原来俄国人修的,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胜利了,才把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经营转让给日本。而日本人平日里,不让中国的老姓靠近铁路,管得很严格。所以要学习养蜂,要先当铁路巡道工,先跟日本人的关系处理好,人家才会教。同时,因为铁路巡道工,整年都在铁路线上走,还会遇到俄国的养蜂人,还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养蜂知识。” 蜂子最终点头同意。但提出几条要求:自己父母原来的房屋,让黑吞一家人来住。等自己回来再说;第二,蜂场由黑吞打理,收入三七分,林家的三成,黑吞的七成;三是,家里无论出什么事,爷爷留下的书籍不得损毁、变卖。 大伯和三叔都极为高兴,他们都希望蜂子能换个环境,改变一下心情,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1921年这年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