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6章:并州风云(十四) (第1/1页)
接着高琼便请宋真宗立即动身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呵责高琼对宋真宗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 "你冯拯只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向我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 高琼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渡过浮桥时高琼简直是在驱赶卫士前进。 当真宗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 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回南城行宫,把寇准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 宋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寇准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寇准胸有成竹,使宋真宗不再恐慌。 自从辽国大举入侵之后,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虽然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 十月以后,辽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尤其是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 因此辽国太后萧绰及大丞相耶律隆运估计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决心,差不多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军营。 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曹利用总是往来于两军之间。 辽圣宗和萧太后也通过前一年望都之战中俘虏的宋将王继忠和曹利用联系,契丹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 宋方的条件是,只要辽国退兵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但不答应领土要求。 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最后终于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宋真宗,真宗说: "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 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叫住,寇准叮咛他说: "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你就不必再来见我,那时我要砍你的头!" 寇准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以夺取幽燕数州。 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 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 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 寇准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真宗对寇准十分敬重,引起妥协派官僚的嫉恨。 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准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准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东宫,王钦若就开始对寇准施展阴谋。 寇准做宰相,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进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的人。 御史台是专门批评朝政得失的机构,每当御史台官员有缺额时,他就让平时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去担任。 这样一来,他就更成为王钦若等人的眼中钉,在王钦若一伙的攻击下,景德三年二月寇准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 寇准离开东京,在河南、陕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地方官,天禧三年形势发生了变化,丁谓主动邀请寇准回朝再当宰相。 宋真宗得风湿病后,刘皇后参预朝政,凡事皆问丁谓,丁谓**,寇准、王旦、向敏中等元老重臣都上奏建议应选择正大光明的大臣来辅佐太子监国。 寇准让知制诰杨亿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旨,并且准备与杨亿一起辅政。 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的人仗势犯法,宋真宗为了刘皇后的面子,下诏赦免。 寇准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国法处置,为这件事,刘皇后与寇准结下怨仇。 不料,寇准与杨亿密谋由太子监国一事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漏,刘皇后先下手为强,罢寇准为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复相寇准,尊宋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 这件事被客省使杨崇勋出卖,丁谓连夜化装乘牛车到曹利用那里商量对策,丁谓、曹利用派兵包围了周怀政的住处,周怀政被俘后**。 丁谓想乘机干脆把寇准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密谋,寇准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 寇准遭贬,据说是丁谓等背着宋真宗干的,寇准再次罢相后,丁谓当了宰相,将寇准一贬再贬。 乾兴元年,寇准含冤负屈离开道州而向南部海滨雷州赴任,天圣元年,寇准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 天圣元年九月,寇准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仁宗准奏。 但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 明道二年十一月,仁宗为寇准昭雪,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寇准得以归葬下邽。 皇祐元年,仁宗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了,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寇准的主要成就在于辽军围困时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朝的进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