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3、214章 魔君2号(求订阅) (第1/2页)
PS:嗷呜,来嗷呜嗷呜! …… 阳春三月 昭阳京都 此刻已经浮现了勃勃生机,天地万物都披上了一层欣欣向荣的绿色。 受龙皇登基影响,天地庆之,这些天昭阳京都日日有灵雨降落,干旱大为缓解,百姓欢呼龙皇慈悲。 家家户户,都立起了龙皇长生碑,日日叩拜,唯恐心不诚。 说起来,没有了昭阳皇室在其上压迫,龙皇不问世事,垂拱而治,四国大大小小事物,都由幽冥、人道、神道三脉组成的联合内阁裁决。 这天地倒是瞬间清廉了三分。 各地作jianian犯科,欺压百姓的虽然也有,却相对于从前,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百姓有事,涉及妖魔鬼怪的,可以去龙神庙,祭拜幽冥鬼神,自会有幽冥地府之修士,去处理。 现在幽冥府主,便是祝九幽,百姓们一般喜欢戏称他为阎罗王。 涉及人道诸事,则由四国诸城的联合推出的内阁管控,暂时方文山为内阁第一任首辅。 而神道则负责监视幽冥和人道二脉,同时也处理龙皇信仰、妖魔鬼怪诸事。 其实就相当于龙皇的祭祀。 管理的倒是比较杂一些。 暂时是圣女灵礼管辖,养龙寺等从旁辅助。 今日 昭阳旧日的学宫前。 薛尔思缓缓自其中走出,背后是一帮对他怒目而视,指指点点的学宫老人。 有些人干脆破口大骂,言称他为龙皇走狗,行那欺师灭祖,弑君之恶行,天理不容,一定会被雷劈的。 也有的,在骂他枉为夫子传人,竟是一个心中无君无臣,乱臣贼子之辈。 反正,说得很难听。 只是,薛尔思却并不在乎,他来这旧日学宫走上一遭,也只是带走了自己师傅万化龙的一些遗物罢了。 至于这些人怎么看他,并未关注,或者是一点也不在意。 那无所谓的态度,让一旁的纪,都感到好奇。 此刻,纪牵着小青,问到:“尔思不恼吗?” 薛尔思闻言,摇了摇头,道:“恼?为何要恼?大家只不过是理念不同罢了,他们为昔日昭阳皇族臣子,我为龙皇麾下之人,终归不过是各自的理念不同,说起来,我其实还挺佩服他们的。” “佩服?”纪嘴里念叨着这两个字,又问道:“为何?” 薛尔思一阵沉默,随后才道:“时至今日,眼下场景,龙皇陛下横扫四方,四国各大势力无不闻风而动,尽数投降。” “或摇尾乞怜,或俯首称臣。但这些学宫内的老人却不同。他们依旧站在昭阳皇族身边,哪怕明知昭阳皇族已成历史,却仍旧不曾放下。” “站在龙皇这边,你可以说他们墨守陈规,你也可以说他们不知悔改,但无论如何,眼下仍旧坚持着自己理念的人,不多了。” “所以,他们值得我敬佩。哪怕,他们视我为仇敌。” 薛尔思说的斩钉截铁,毫不犹豫。 纪微微动容,点了点头。 只是,他仍旧可以看到,薛尔思眼中的那一丝落寞之色。 沉默了片刻 薛尔思张了张嘴,声音却有些嘶哑:“纪君,您说这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龙皇三脉、分列天地人之中,统管一切,有龙皇陛下在,吏治清明,风调雨顺。我们读书,又有何用?我们儒道之路,又何在?” “龙皇陛下…并不需要一位位读书人啊。” 原来,他是在发愁儒道之路,虽创新学,却仍旧前路未知。 而今日旧日学宫一行,却更加触动了他的心神。 读书无用论,已经在昭阳京都甚嚣尘上。 纪见状,叹了口气,刚想说什么,却看到一位卖冰糖葫芦的商贩从二人身边走过。 “稍等!” 他告罪一下,随后购买了三根冰糖葫芦,一根塞给了小青,一根留给了自己,一根递给了薛尔思,道: “好久没吃这昭阳京都的冰糖葫芦了,味道还是那般好,这人虽变,味道却不曾改变,你要不要试试?” 薛尔思哭笑不得,却还是接过了冰糖葫芦,仔仔细细的看着,感叹道:“是啊,人未变,味道却不曾改变。这昭阳还是我等人族的昭阳。” 说完这句,看了看纪,明白他在隐晦的提点自己,也不点破,反而好奇的问道:“纪君以前也来过昭阳京都?” 这句话一出,就连一旁美滋滋吃着冰糖葫芦的小青,也睁着大大的圆眼,好奇的看了过来。 纪把糖葫芦塞入了口中,咀嚼了两下,鼓着腮帮子含糊不清的说道:“今日得闲,我们去郊区走走,边走边说吧。” 三人便一路向城外走去。 城外芳草青青,由于刚下过灵雨,百姓们正趁着土地湿润,进行播种。 所以,田间地头,放眼望去都是辛苦劳作,以及欢声笑语的孩童。 龙皇庇护此地,让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百姓不再惧怕邪魔,官员不敢肆意妄为。 生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渐渐蔓延。 三人在田埂驻足,纪先是拍了拍小青的小脑袋,道:“去玩吧。” 后者欢呼一声,径直奔向了田间戏耍的孩童。 然后纪这才缓缓道:“这京都啊,又怎能忘。我出生便是此地。” 出生于此? 薛尔思一愣。 纪眼神微微的眯着,继续道:“我生于千年前,那时候昭阳很乱,硕鼠之魔肆虐,民不聊生。” “我为家中第六子,上有三位jiejie,以及两位哥哥。家中贫困,一日三餐不知所寻。说起来,那时候最大的愿望,便是这一串不足一文钱的糖葫芦,日日夜夜思念,不知其滋味。” “尔思,你知道我第一次吃糖葫芦是什么时候吗?” 纪突然问道。 薛尔思摇头。 纪继续说道:“那是我五岁的时候,我父亲有一天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些铜板,花光了这些铜板,让我拜入了村子里的一位先生为师。那一日,父亲高兴,便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那滋味…至今记忆犹新。” “只是,那天夜里,我发现最疼我的大姐不见了。后来听人说,她嫁给了一位六十有七的老翁做妾,自那时以后,大姐便再也没有见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