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六章 护她一生平安 (第1/2页)
文德殿。 气氛异常尴尬。 司马聃想了想,还是开口:“王凝之,虽然太后命你来陪驾读书,但你也知道是为了什么,而且,朕也不需要。” 王凝之眯着眼,“陛下这是觉得臣没有文采了。” 司马聃点点头,很是直白:“是啊,你以为朕没有调查过你?” “偶有佳句而自命不凡,略有文采而狂妄自大,剑走偏锋而自以为是,朕说的可对?” “一点用没有。”司马聃还是很直白。 王凝之落荒而逃。 殿外。 大榕树下。 王凝之长吁短叹:“老道士,你不仁义啊,皇帝这么说我的不是,你就不能帮我说两句?” “你要贫道说什么?”张道御笑呵呵地站在旁边。 “就说你在钱塘的时候,被我步步紧逼,最后不得不认输,败给了我,反正你都这么大名气了,道门领袖了,就不能扶持一下后辈?” 张道御老迈的眼里含笑,“你一个琅琊王氏的二公子,陈郡谢氏的女婿,还用得着贫道来扶持?” “怎么就不需要了!”王凝之气急败坏,“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爹是要我去做个隐士的,什么叫隐士,那要有名望才行!我爹又不肯为我造势,这好几年了,人们还是说我是个纨绔子弟,仗着点小聪明为非作歹,没人说我是那德才皆备之名士啊!” “你可真是,”张道御忍不住笑出声来,“隐士隐士,就在一个‘隐’字,你心中无隐逸之风,所以难有其言语行为,不被人称颂,难道要怪老道?” “不怪你怪谁!我遇到身份最高的人就是你,你还坑了我,让你帮个忙,算得了什么!” “再说了,我去哪儿有隐逸之心,我本来就是想找个偏僻点儿的地方,做个小官儿,横行霸道就是了!” “世间像你这样的隐士,怕是再无第二人了。”张道御无奈地说道。 “呵呵,”王凝之干巴巴地笑了笑,“我可不像那些人,整日里装模作样,明明就想如何如何,偏偏装的一副我可没想,我就只是安安静静过日子,都是被时局逼着,不得不站出来,成就一番功业,呸,恶心!” 或许是被王凝之这话震惊了,张道御好久没说出个话来,只是安安静静地坐下,瞧着树上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思考人生。 王凝之也不在意,把腰牌丢给赵天香,便随她去了,这种弯弯绕的地方,她自己反而方便,想去哪儿去哪儿,要是带上自己,反而不方便。 或许她也是方便的。 但王凝之一想到,遇到人多的地方,赵天香不耐烦了就要翻墙上房的,到时候自己像个小傻子一样被她拎着,就感觉很尴尬。 等到王凝之堂而皇之地在一众侍卫们面前表演了一整套他的拳法,又打算施展一下其他的时候,张道御终于忍不住了: “王大人,你这是当年的五禽戏?看着也不像啊。” 王凝之气势一顿,回过头来,怒视:“这是拳法!” “好,拳法就拳法吧。”张道御并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除了让自己尴尬,不会有其他结果的,但实在不忍心让那些侍卫们再想笑不敢笑了,便拍拍身边的椅子,“王大人,过来坐会儿吧。” 王凝之依言坐下,挑挑眉:“老道士,别以为能忽悠我信道,我可没几个钱,供奉不了香火。” 张道御笑了笑,说道:“不会,王大人心有慧根,哪儿用得着贫道点化?” “啧啧,这就开始了,标准吹捧,”王凝之靠在椅背上,“说说吧,找我想聊什么?” 张道御不置可否,只是说道:“王大人,上次你曾与我说过,佛道之争,贫道回京之后,一直都在思考。” “自洛阳白马寺,到如今这建初寺,佛学虽方兴未艾,却也不过是小众之谈,底层之望,哪里能与道学相论?” 王凝之微微一笑,不回答他的问题,却说道: “据传汉时永平七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据记载,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之上,重新营建洛阳宫,即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 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安息国僧人昙谛,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和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 永安元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战乱兵火中,白马寺再遭受严重破坏,至今未有起复。 此为北方佛学之传。 吴赤乌十年,康僧会至建业弘扬佛教,吴大帝信服其教法而创建初寺,并建阿育王塔,据传系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中之一。此地亦称佛陀里,江南佛教遂兴。 孙皓大毁佛寺时,仅存本寺,号天子寺。 至元帝定都建康,重修太初宫,并修建初寺,另名长干寺,至今,建康城中,道场,佛寺已遍布,可成对立之势。 此为江南佛学之传。 道尊,可有什么想法?” 张道御面色平淡,只是说道:“此为佛学之南北传承,贫道自然清楚,王大人是想告诉我,以佛寺之兴落,而看佛学之传承,佛学虽入中土,多遭灾难,却依然能传承,可见其根源之深?” 王凝之笑了起来,回答:“一部分是。” “我想告诉道尊的是,您从这些事情里,可看得出来,佛学自始至终,在北方兴盛时,正是汉兴时,衰落时,正是战乱时,如今北方依然纷乱,所以佛学止而不发。” “而在江南,我大晋虽国力不见强盛,但总是在日益向上,佛学也就从一个建初寺,变成了如今遍地生花。” “佛学之兴盛,衰败,乃是随国家之兴盛,纷乱而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