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345 揽客 (第1/2页)
既然万法界的高等传承不过是钻天纲漏洞。 那宁洛可就太懂了啊! 他忽然,便有了灵感。 “你一刀,我一刀,免费领取电饭煲。” 老经典了。 何况宁洛这个拼团的要求,却是真能有所收获。 而不是拼到最后一无所有,反而引得亲朋嫌恶。 七人微张着嘴,总觉得有哪里怪怪的。 嘶...... 这宁洛方才表现出的过人学识,和他张口就是拼团的要求,怎么......怎么对不上号啊? 或许,这就是大学者的牌面吧! 人家就是不愿意只为了七人开坛授课,那有什么办法? 七人怔神许久,直到宁洛悠然回到洞府之后,他们才反应过来。 继而,下定决心! “七天,拉两人,就能听讲......” “也不难啊?” “就算宁教谕不讲我的药方,但我光是听一堂课,收获也能比得上苦修数月,甚至数年都不止。” 这还是保守了。 毕竟就算给他们百十年时间,也未必能够穷究薪火培药法的真理。 再者说了,不就是拉两个人来听课吗? 又不需要上贡什么天材地宝,这入场费几近没有,有什么好迟疑的? 再三思索之下。 七人都做出了决断。 宁教谕的课,他们想听! 此后,七日之内。 江南书院学子们仍在讨论着不久前劫雷洗地,道蕴如雨的奇景。 只是放眼整个书院,他们都未能找到异象的源头。 教谕们无人突破,也无人宣称自己有什么学术进展。 道境弟子们同样并无进境,一切看似并无异样。 唯独,有几个学生无论修为还是道学,都突飞勐进。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四处为宁洛宣传,想要拉人一同听讲。 只是这批人太少。 所以未曾在书院中掀起波澜。 高天之上,云端浮岛。 那是紫阳阁,是江南书院的学术圣地。 无关乎经义斋与治事斋的区分,但凡要破译古文献,或穷究道学,以及举办论道活动,都会在紫阳阁进行。 此刻,五位教谕长和山长神识化身齐聚一堂,正谈论着前一周的变故。 也就是开会。 江南书院山长沉声问道:“诸位名下学子真的未有突破?” 五人摇了摇头。 “并无。”“未曾。”“没有。”“确无。”“......” 山长看向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耄耋老者,问询道:“宗铭教谕长,可是有些头绪?” 五位教谕长分别以宗铭,秋实,大罗,玄曜,石公为名。 宗铭教谕长主掌经义斋,在药方,丹法,真意,道经四者上都颇有建树。 秋实教谕长则是领宁洛上山那位,精于药方,丹法,丹道,术法,神道五者,所以经义与治世两斋都有涉猎。 大罗教谕长负责药方,意学,符道,神道,武道,道法六科。 玄曜教谕长精于丹,器,武,神,术五科。 石公教谕长则最为擅长丹,符,器,阵,傀这旁门五道。 宗铭教谕长虽然授学的科目最少,但在这江南书院之中,却是最为德高望重的教谕长。 毕竟,他对道经涉猎颇多。 宗铭微微垂首,低语道:“唔......老夫确有一学生道学有所精进,似与薪火培药法有关。不过老夫问询他时,他却坚称雷劫道雨与他并无干系。” “所以,老夫也难下定论。” 山长微微皱眉,沉凝片刻,摇头道:“也罢,此事暂且搁置。” 继而问不出究竟,那也没必要再为难学生。 毕竟在这问道书院,虽有道学理念上的冲突与纷争,但都并非什么危及性命的恶性事件,更不会因为道学精进而给自己带来任何危险。 所以,学生没有刻意隐瞒的理由。 那么那位学子,想来应该不会说谎。 山长顿了顿,继而看向秋实教谕长,问询到:“秋实,那位宁国公,现在如何?” 听到宁洛的名字,秋实道心就有几分颤动。 那是被气的。 换个角度想,一个堂堂拥有“五个博士学位”的教谕长,被一个连学堂都没上过的九漏鱼骑脸嘲讽。 甚至那位九漏鱼还在他面前高谈阔论,试图以“民科”自证学识。 不仅愚蠢无知,甚至毫不自知! 偏偏秋实教谕长又骂不了他。 他自然会心生愠怒。 秋实扶着额头,语气不耐:“那家伙......只能说,他能受封御前博士,一定是有过人之处。但是我现在觉着,那未必完全是他的功劳。” 换言之。 就是有可能是宁洛的奇思妙想给了陛下灵感。 从而让陛下道学有所精进,于是给他封了这般名号。 秋实顿了顿,语气忽而多了几分讥讽:“而且,他第一天开坛授课,只有七人听讲。后来不仅私自改成了七日一开坛,甚至还说不到二十人不开讲,你说滑不滑稽?” “秋实,你心乱了。”山长澹澹道。 秋实倒是不以为然,随性道:“从心所欲,这本就是我的道途,我的心没有乱,只是遵循本心嫌恶这小子而已。” 山长沉默片刻,继而说道:“那便最好,宁国公不开课也好,他不过归鼎境界,或许陛下的意图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复杂。陛下也许只是给他一个保命的免死金牌,让他在我们江南书院安稳修行罢了。” “毕竟,他是九公主之子。” 山长不愧为山长,眼界自是比旁人宽阔几分。 五位教谕长闻言,也隐约理解了什么,但都并未多言。 朝堂是朝堂,学术是学术。 皇室暗潮,与他们这群搞研究的没有关系,也不该产生关系。 山长一拢白袍,悠然道:“总之,且让他安心修行,少开坛讲课反而更好,我们不管便是。” 宗铭教谕长嘴唇翕动,本想再说些什么。 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打算,缄默不语。 如此。 散会。 但无论是在座的五位教谕长,还是那位慧眼如炬的山长,都不曾料到。 他们放任自流的那位闲散教谕...... 转眼,便在这一方道山内,掀起了惊涛骇浪! 七日已至。 第二次开坛授课。 宁洛收功起身,踏出洞府,却见不知何时,自己洞府门前已然有八十余人端坐在白玉长桌之前。 “好家伙,这么多?” 说好的二十人,但这结果却比预期翻了几倍。 八十余人中,最初的七人目光殷切,情绪万般激动。 而其余七十几人,则或是好奇,或是困惑,更多则是眉头微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