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二章 孔明灯 (第2/2页)
衡,将气体看成液体,中间同样有一个浮力,我们要造出一艘能在空气中行驶的船只便能够飞行了吗?” 啪!啪!啪! 董良听着赵爽说这样的话,已经忍不住的鼓掌起来。 “赵爽啊赵爽,你确实是聪明啊。就是差不多的道理。” 没错这名聪明的学生正是赵爽,在周瑜水军之中,他已经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可以测量和计算的学生。 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技术人员捉襟见肘,万事不得不他去顶。 以至于每天在海上航行不得空闲。 如今除非有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他已经不用再上船了,学数学的人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强,对于和数学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也非常感兴趣。 尤其是赵爽,时常与蒋铭祖见面对他赞不绝口的书院早已充满了兴趣。 所以偶尔得了空闲,也会前去旁听。 走进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他自然也不会错过。 “请先生为我们展示。” 赵爽说了一句。 “请先生为我们展示。” 几百个人同时附和了起来。 董良便先将那一堆杂物中的几个纸灯笼拿了出来。 “这个东西,我给它起名叫做孔明灯。” 马良在后面笑着,他也不明白董良为什么要把这个灯用诸葛亮的名字来命名。 难道是因为和诸葛亮关系好?或者是为了感谢诸葛亮帮他料理婚事吗? 董良将孔明灯翻转过来,露出来了孔明灯的底部。 “大家看。底部是开口的,那么灯内的空气与外面的空气便是流通的,两边的力量便是平衡的。” “如果我们想要让这个灯升空,就要人为的创造出来一种浮力,让这灯内的空气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密度比外面的空气小,这样就像是把一个木头块儿扔在水面上一样,可以漂浮起来了。”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我也懂了我也懂了!” “兄台,你到底明白什么了?” “对呀对呀,兄台,快说说你到底懂了什么?” 董良将原理简单的阐述一遍,这一下,已经不仅仅是赵爽看明白了这一切,许许多多在物理学科上比较有灵性的学生便已经都明白了。 而最困惑的就是那些生物的的学生。 如今虽然分了科目后,仍然是经常要大家互相学习彼此的理论的,但毕竟还是有个侧重点,相比较而言,生物学科的学生对于物理接受的最差。 “你们看,我们要让灯内的空气的密度小于灯外的空气,那么就要扩大灯内这些空气的体积,密度不就是这样得出来的吗?” 看出来门道的学生被催促着开始解释。 “那怎么扩大体积呀?” 但说到这儿,还是有学生困惑的挠头。 “哎呀,你好笨啊。” “就是就是,不是说了吗?这是一盏灯。” 这个比较木讷的学生被两个好友一番教育。 “灯又能怎么样?” “这既然是一盏灯,说明是要生火的,生火里面的空气就要被加热,想一想上学期学的热胀冷缩的理论,再想一想密度的基本概念,不就可以明白了吗?” 另有一个聪明一些的好心学生为这个木讷的青年解释道。 “哦哦,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他此刻也想明白了脸上绽放了欣喜,两手击掌。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空气之间的联系比固体和液体更加的松散,只要稍稍加热便能迅速的膨胀,如此一来,它的体积大大的增大,灯笼内部的空气就减少了,质量自然也大大的减少,对比外面的空气,一个密度更小的木头块儿便出现了可以漂浮于空气之上。” 终于被彻底的点醒了。 这个木讷的青年只是脑子转的不快,但是当有人给他点明了观点,他滔滔不绝的将原理想明白了。 看的出来他平时的基础理论学的还是比较扎实的。 董良看着场下思维发散的学生们,也满意的点头,忍不住的满面欢喜。 靠他一个人能将这科学推进到什么程度呢?当然要考无数的有知识的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努力去探索。 这些人啊,都是未来的希望啊。 如果董良一开始不点名,手中拿的是一个灯,众人可能还反应不了那么快。 董良既然说了这是一个灯笼,那自然要有火焰,火焰加热,再和密度联系在一起,众人便很快的就想明白了。 让学生们主动的发散思维,想明了其中的原理,董良便将这个孔明灯放在地上。 从马良手中接过火种,将火焰点燃。 火焰在灯笼中摇曳着散发的光芒非常微弱,尤其是现在已经是白天。 但光芒虽然暗淡,却不妨碍它内部的空气在被逐渐的加温。 不多时,这个孔明灯便缓缓的漂浮起来。 简简单单一个白纸糊的竹面灯笼,此刻吸引了几百天之骄子的目光。 说不定连两个铜板都不值得,一个破灯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却如同稀世珍宝一样。 所有人都目光热切的看着这个简陋的孔明灯缓缓的升空。 从地上渐渐爬升到与他们目光平齐的地方。他们又抬着头,看着这盏灯继续往上飘啊飘啊。 明亮的天空直视起来,让他们的眼部有些不适,但是没有一个人舍得低头,舍得眨眼。 看着这个孔明灯越飘越高,越飘越高,一阵微风吹过,似乎没入了白云之中,在白天放孔明灯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 正如月明星稀一般,有着发着巨大光芒的太阳,孔明灯的光辉完全看不到,董良又专门选择了最经典的白色来糊灯,与这冬日惨白的天空的颜色一般无二。 所以很快的,这盏灯便看不清它在哪里了。 董良早已猜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但还是选择了孔明灯的最经典款式,也许只是为了心中的情怀。 这毫不起眼的一盏灯,只在人们的期盼中停留的不到半刻钟的时间,便已经消失不见。 有点像科学中转瞬即逝的灵感,又有点像人们拼尽全力才能艰难抓住的希望的尾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