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亲戚 (第2/2页)
,被视作异类,遭到排挤,祖逖、桓温,皆是如此。制大 高宗赵构也渐渐沉溺江南繁华,不思故国。 而此时依旧坚持北伐,并且战果斐然的岳飞就成了君臣一致的眼中钉,rou中刺…… 其实提出北人归北,南人归南,就表明宋廷要放弃中原之地,放弃北方之民,一如他们无力收复燕云,放弃十六州百姓一般无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岳飞的冤案,不是因为岳王爷说什么迎回二圣,也不是岳飞卷入什么立储之争……这都是在扭曲真实情况。根本在于恢复中原,还是抱残守缺。 岳飞作为恢复中原派的中坚,不改初心的表率,战果辉煌的神将,敌不过一群堕落的君臣,被这帮小人联手害死了。 所以说在岳飞坟前,跪着的不能只是秦桧等人,还必须有高宗赵构,因为他们都是罪魁祸首,不分彼此! 此时重提旧事,不是让一个死去几百年的皇帝,给一个臣子下跪那么简单,也不牵连什么皇权问题。 最最根本的,既然上位提出恢复中华,驱逐胡虏,那么就必须彻彻底底清算过去,消除人心当中的怯懦卑劣,放弃抱残守缺的懦夫行径。 哪怕贵为天子,在这件事情上,错了就是错了,该跪也要跪。 敬岳飞,敬的是恢复中原之志。 鄙夷赵构,鄙夷的是怯懦无耻之行。 所谓正本清源,明辨是非,要的就是这个! 高启把这篇文章流传出来,而且还堂而皇之署上了“青丘子”的名字。 没错,就是我写的,有想辩论的,只管过来就是。 刹那间,沸腾的议论,竟然有那么一丝丝冷静了。 “青丘子此论一出,谁与争锋啊!” 宋濂感慨万千,“张相,这人的一支大笔,胜过老夫百倍,有如此才子归附,也是国之幸事。” 张希孟含笑点头,“确实,他的话就连我也十分赞同,写不出更高明的东西了……不过这事情只怕没有这么简单。” “什么?”宋濂大惊失色,“张相,上位英明睿智,心怀壮志,又有雄文在此,道理明白,难道还有人能推翻了?” 张希孟一笑,“夫人带着公子过来了。” “啊?”宋濂又是一惊,“张相,你,你不是和夫人很熟悉吗?又是公子的师父,难道夫人会反对这事?” “不不不!” 张希孟摆手,“这事跟夫人也没有多大关系,只是有人找到了夫人,要跟主公认一门亲戚。” “亲戚?”宋濂大吃一惊,什么亲戚? 朱元璋还有亲戚吗? 老朱大哥的次子朱文正,二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不是全都过来了吗? 貌似还有个大姐,不过朱元璋也早就说过了,这个大姐和他关系不好,早在多年前就断绝往来,或许早就死了,老朱家哪里还有亲戚? “是,是朱夫子的后人。” “朱熹?”宋濂更加吃惊,“张相,上位和朱熹有亲戚?” “谁知道呢!”张希孟两手一摊,“疏不间亲,这事我也没法掺和,夫人也没法掺和,就只能看主公怎么办了。” 宋濂愕然半晌,他渐渐想明白了朱家人为什么会在这时候冒出来……朱熹作为理学大儒,一生辩经无数,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论述正统,替南渡的赵官家擦胭脂抹粉。甚至说理学都是为了这件大事服务的工具。 如今完颜构的绰号流传甚广,人尽皆知。 等于是否定了宋室南渡之后的正统,如果说靖康之前的宋朝,还勉强能充当中原正统,那么在靖康之后,宋朝就是个确确实实的小朝廷,而且还是卑躬屈膝的小朝廷。 借着讨论岳飞的案子,等于把宋朝的正统给否定了,也不啻于把朱熹的坟给刨了。 事情做到了这个地步,有人出来反弹,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道理讲不过,就要打人情牌了。 宋濂怔了怔,他竟然有些不知说什么,毕竟要是有人跟他说,你是圣人后代,出身显赫,他也会高兴的。 别人一直诟病朱元璋,不就是嫌弃他出身低微吗? 如果能攀上朱熹的高枝儿,那可就一步登天了。 “张相,用不用去拜见上位,把一些事情说清楚?” 张希孟淡然一笑,“说什么?就算主公真的要认下这门亲戚,我们还能反对不成?” “那,那我们的大业怎么办?” 张希孟略微沉吟,笑道:“所以说,我们要对主公有信心!这事主公能做出最好的决定,我们要相信主公!” 张希孟顿了顿,向窗外眺望,看着白云团团,绿树茵茵,轻叹一声,“宋学士,你是个文人,我也算半个文人,文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总想着去教导别人什么,过去有人捧着孔孟之道,胁迫天子,我们要是拿自己的道理,强求主公,那就是犯了过去文人的毛病……毕竟主公可不是赵家人啊!” 宋濂猛然吸了口气,他觉得张希孟的话大有内涵,此时登门,逼着老朱认亲,算不算胁迫强求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