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拨人马 (第1/2页)
,直播自然:从发现白虎娘开始 在陈渊从长城离开后他就一直想一件事,如果说在这里能够发现恐龙化石,那会不会有其他的墓xue文物出现? 但是这种几率实在太低太低了,他在心中想着如果真的发现了恐龙化石的话,自己该怎么办? 想了又想陈渊还是没有什么好的主意,因此只能把目光放在了其他的地方,比如这个长江的水底。 虽然长江流域很广阔,但是这个长江的水深却并不深,如果能够挖掘到恐龙化石,那绝对是一次巨大的收获。 这么一想,陈渊立刻打起了精神向长江的下游游去,因为他已经打听清楚了长江的流向。 燃文 而且根据他的判断这条长江水面上只是偶尔浮现一些石头而已,这也证明这个长江下面的河道并没有那么深,也就不需要担心会遇到什么危险。 不过在陈渊粗略的搜索之际。化石什么的他倒是没有探索到,倒是发现了一条正搁浅着的长江鲟鱼。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为澹水定居性鱼类,是我国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有1.5亿年的历史,体重最重可达40公斤,体长最长可达1.5米。 由于长江鲟目前已非常稀少,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十大濒临灭绝物种水生动物”之一。 对于这次的发现,陈渊说不惊喜那是假的,他告诉水友们,“很早之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 名录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 其中,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最新评估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二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rou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陈渊虽然惋惜,但这一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iu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数目的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 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 前两种都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而长江鲟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 这一结果表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要知道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d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种。 白d豚和白鲟,长江两大旗舰物种先后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和“灭绝”,间隔短短15年。 “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陈渊说道,毕竟白鲟和白d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但是它们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训。 “白鲟灭绝和长江鲟野外灭绝,给我们敲响警钟,长江其他珍稀物种万不能重蹈覆辙。 ”陈渊看向直播间,此次iu名录中仍属“极度濒危”的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命运堪忧。 但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铺开,以及《长江中华鲟拯救计划》和《长江江豚拯救计划》的实施,中华鲟等长江旗舰物种的命运有望迎来新的转折。 而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而陈渊此刻的发现,绝对算是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惊喜。 赶紧走向搁浅的长江鲟,发现他的生命体征还算比较正常。 至少陈渊能够看到他睁开的眼睛,身上也并无明显的外伤。而且眼前这条白鲟体积非常的大,要比一般的鱼类大出了不少。 “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有澹水鱼之王之称。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陈渊这样解释道。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老陈,话说回来,长江鲟和中华鲟有什么区别吗?都是鲟鱼嘛,为什么要叫做不一样的名字呀?】 好奇的水友也就在这时问道。 陈渊解释道,“长江鲟作为长江独有鱼种,与中华鲟一样,成长于我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和近海,每年9~10月洄游到上江上游产卵。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型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种,因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成了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华鲟被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古称也叫大腊子。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朔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 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又携带他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