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2章 歪打正着 天作之合 (第1/2页)
批发和零售。陈扬不像村里的那些同行,压根就没想撂地摊一个一个的卖。“我准备明天出门,一个店一个店的走。我可以垫货寄卖,也可以直接批发给他们……”马于周三人,都对陈扬的思路大加赞同。于解放说,“零售有个好处,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会有赊帐出现。但是垫货寄卖,和直接批发,难免会有赊帐出现。”周玉刚说,“小陈,老于的意思是,你如果搞批发,需要的本钱就大,也就是资金压力大。”陈扬轻描淡写的说,“资金么,我应该能够承受。”马振国又是惊叹,“嚯,我说兄弟,你财大气粗啊。”陈扬撒了个谎,“不瞒三位哥哥。我在我们那边的市场,有熟人帮忙,我能赊帐,所以这边我也能赊点出去。”周玉刚拍着大腿说,“这就对了,这个生意能做。”陈扬有点懵,“老周,你的意思是?”“小陈,我想帮你,我帮你想到了一个新办法。”“什么新办法?”“我,老马,老于,我们三个向你批发女性饰品,再寄回家去卖。也可以寄卖,也可以批发,也可以自己零售。”马振国大声叫好,“老周,你与我想到一块去了。我那里就有一个朋友一个亲戚,从事百货行业的零售。”周玉刚说,“小陈,就这么办了,我们每人批发一些,你就轻松多了。”陈扬连声道谢。马振国说,“还有,亲兄弟明算账,朋友之间也要这样。咱们向小陈批发,绝对绝对不能赊帐。”周玉刚点点头,“我同意。”于解放坐在旁边,好像在思考什么。马振国拿手捅了于解放一下,“哎,你几个意思?不想帮助小陈啊?”于解放说,“就咱们三个人,可谓杯水车薪,起不了大作用。我的意思是,浙东旅社住着五六十号人。要是全部发动起来,那对小陈的帮助就大了。”周玉刚笑着说,“老于,这回我要投你一票。”马振国也笑了笑,“这样的话,小陈,你可以去找找老板娘。她对你另眼相看,只要你开口,她肯定会帮忙。”陈扬大受启发,“谢谢三位哥哥。我想,我除了出门上街,去上海本地的商店推销。我还可以去别的旅社,找一些像三位哥哥这样的热心人。”思路一旦打开,陈扬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陈扬开始给他的女性饰品定价。这方面,路桥街那边的供应商们,早已给出了建议。他们说,如果他们的批发价是一,那终端的零售价必须是三及三以上。就是如此的暴利。作为中间商,他们建议陈扬,把他的批发价定在一点五到二点零之间。上百种女性饰品,不可能一一核算,在经营过程中,都按上面的公式计算就行了。陈扬决定,马于周三人和老板娘如果要货,就按一点五的比例。其他人要货,统一定在一点八。还别说,马于周三人,第二天就向陈扬各批发了一百块钱的货。后来陈扬才知道,他们不只是在帮他,更是在帮他们自己。赚点死工资,对马于周三人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开辟第二职业,或者叫兼职,赚点外快,一直是三个人的努力方向。这次认识陈扬,可谓是歪打正着,天作之合。只是把货发向各自的家乡后,还需要等待,才能看看有没有实效。老板娘更不含糊。一方面,老板娘陪着陈扬,主动上门,与几十个房客洽谈合作。用陈扬的话讲,这叫有枣没枣,多打几杆试试。住在浙东旅社的房客,有十一个,共购买了价值六百块的女性饰品。另一方面,老板娘陪着陈扬访问其他旅社。有七家旅社的老板,愿意扮演中间商的角色。他们帮着陈扬推销,也卖出去七八百块的货。老板娘也从中赚了不少。每批发出去一块八毛的货,陈扬收回一块五毛。剩下的三毛,全归老板娘。当然,老板娘也是精明,她只要两毛,另外的一毛,她让利给她的下线。不到十天,陈扬带来的货已所剩无几。而到这个时候,陈扬还没在上海本地卖出哪怕一块钱的货,货全被外地在上海的人给买走了。生意如此火爆,陈扬万没想到。陈扬决定抓紧时间订购下一批货。也就是抓紧时间回家。陈扬出门,先去码头买好船票,再去三号码头给童小芳和陈福明留信。那个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很不普及,通信和电报是最好的联系方式。而两个出门在外的人,要想尽可能的及时联系,最好的办法,是在事先约定的地方,互相给对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