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8章 比赛最后时刻,评委打分 (第2/2页)
作品也遭到了维也纳音乐界的指责与攻击,言辞最激烈的是维也纳批评家汉斯立克,他认为这部作品中有过多的民间色彩,而且过于热烈的节奏也不合维也纳音乐传统的规范。 音乐家布罗兹并没有因为批评而停止演出这部作品,仍在各地坚持演出,最终使这部作品获得成功。 为了表示感谢,柴可夫斯基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 这首协奏曲,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被认定为“无法演奏”的。 可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难度有多大。 其中,第三乐章又是整部作品里,难度相对较大的部分。 陆湘儿在舞台上尽情的挥洒汗水,将这段乐曲演奏到极致,将最好状态的演奏技术展现出来。 方醒安静的听着每一个音,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就是这个状态。 只要保持这个状态,就算成功了。 至于最终得分,那得看大赛评委的主观感受。 在方醒看来,这已经是陆湘儿的最佳状态。 最后一个琴音落下。 陆湘儿停下演奏,向观众席和评委席略微躬身,然后深吸一口气,休息片刻,调整状态,准备第二首参赛曲目。 第二首参赛曲目自然就是《梁祝》。 这首曲子,陆湘儿已经练成了肌rou记忆。 因为她爱这首曲子。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这首曲子,在国际赛场上拿奖。 因为这样拿到的奖杯,不止属于她一个人,而是属于两个人的。 这才是她坚持要用《梁祝》参赛的原因。 演奏开始,先是交响乐团的弦乐组演奏,铺垫乐曲的起承转合。 随后,主乐器小提琴加入。 旋律轻快、灵动,仿佛在讲述两位少年少女相识相知的故事。 时而有鸟儿鸣叫,时而有泉水叮咚。 仿佛是两位主人公在踏青嬉戏,感情越来越好。 等到,小提琴开始独奏。 那婉约风格的琴声,仿佛在讲述一位懵懂少女的心事。 这种气质婉约的音乐风格,和其他世界名曲完全不同,展现出了东方的文化底蕴。 评审席上。 年过六旬的苏马罗科夫面带笑意,闭眼倾听着乐曲。 他非常喜欢这首曲子,为此还写信去讨要CD。 一个星期前,他就收到了CD,以及陆湘儿写的感谢信。 他每天都要听一遍《梁祝》,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而且,听CD的感受,和听现场演奏,听感完全是两种体验。 所以,他对今天的比赛,非常的满意。 旁边的其他评委,都是音乐圈的音乐家,都听过苏马罗科夫写信讨要CD的事情。 有人觉得这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也有人觉得,这事有点丢脸。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家,竟然去像一个年轻乐手讨要CD,而且是千里迢迢的写信讨要,简直自降身价。 苏马罗科夫可不这么觉得,他已经到了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年纪,只要喜欢,种花种草修篱笆,他都自己干。 他觉得《梁祝》这首乐曲好,但是买不到CD,那就写信去要。 这是音乐家之间的友谊,没有丢脸之说。 在评委里,有一位叫做莱蒙托夫的中年小提琴演奏家,和苏马罗科夫有点不对付。 原因是,莱蒙托夫早年还没成名的时候,想要获得苏马罗科夫的提携,但苏马罗科夫觉得他的琴声中有戾气,不愿和他结交。 两人就此结下了梁子。 刚开始的时候,苏马罗科夫是功成名就的音乐家,莱蒙托夫还未成名,所以不敢在公开场合有任何表示。 随着莱蒙托夫成名之后,渐渐开始和苏马罗科夫对立,甚至是音乐理念都背道而驰。 …… 舞台上。 陆湘儿继续演奏,随着故事的发展。 琴声从欢快、愉悦,慢慢变成了离别的伤感,再到后来的抗婚,男女主人公化蝶。 整首曲子,跌宕起伏,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苏马罗科夫听完,眼中甚至有波光在闪烁,仿佛乐曲让他想起了很多往事。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打分卡上写下了他本场打的最高分,9.3分。 这个分数非常高,比帕特里克·佩特的最高分还要高。 另一边,莱蒙托夫考虑了好一会儿,权衡利弊之后,写下来的一个分数。 演奏结束之后。 陆湘儿放下小提琴,向观众席和评委席鞠躬,然后转身走向后台。 评委打分结束之后,工作人员上来收打分卡,然后进行统计。 过了三分钟。 分数统计完成。 主持人拿到结果,开始念出最终得分:“参赛者,陆湘儿小姐,最高得分9.3分,最低得分8.5分……” 念到这里现场出现了sao动。 因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太大了。 8.5分不是全场最低分,因为有些参赛者的最终得分都不到8.5,所以8.5分自然不是全场最低分。 但是,这两个分数,确实全场分差最大的分数。 最高分9.3分,最低分8.5分,差了整整0.8分。 理论上来说,音乐素养达到一定高度,即便有主观感受在,打分的差距也不会这么大。 之前最大的分差,也就是0.5分。 这次的分差竟然达到了0.8分,有点离谱。 现场的观众里面,有不少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听到这个最低分,都感觉给得有点低了。 虽然9.3分也偏高了一些,但远没有8.5分离谱。 苏马罗科夫听到这个分数,皱了皱眉,转头看向了另一头的莱蒙托夫。 被针对了这么多年,苏马罗科夫很清楚这位中年音乐家对他有意见。 只是,把这种情绪带到评委工作里,就有点不合适了。 只不过,双方都是评委,不是上下级关系,赛事也没有规定评委不能打低分。 况且,8.5分这个分数,并不是全场最低分,分数确实低了,但低得让人很难挑刺。 莱蒙托夫打出这个分数,是经过严密思考的决定。 他确实想打低分,但作为评委,打分不能低得太难看。 他估计其他评委打的分数,就算是最严格的几个评委,打分也应该在8.6、8.7以上。 所以,他直接给一个8.5分,精准的成了最低分,但又低得不算太难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