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9-181章 李宫主不要误会 (第5/5页)
寺虽说不许和百官有深交,但是该认的还是要的。而且,我们的职责注定会让很多官员讨厌。 但做人嘛,尤其是那些官场的油子不会表面露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和别的官员结交的时候,要把视线放的深一些。” 顾清远不厌其烦的跟着余乾絮叨着官场上的这些浅显道理,余乾都懂,但是他听的很认真。 老人家的一片心意,不能辜负的。 “...你刚入大理寺不久,很多人也基本不认识。等会记得眼睛擦亮一些。”顾清远说着,迎面就走来了一位中年男子。 “柳大人,有段时间没见了吧?”顾清远淡淡的笑了一句。 “顾老,确实有段时间没见了。”柳江很是礼貌的作揖。 顾清远指着余乾说道,“这是我们大理寺的...” “柳伯父好。”余乾稍显尴尬的打了个招呼。 柳江则是温吞的笑着看着余乾,坦然的受下了这个礼。 顾清远停下讲话,默默的看着余乾和柳江在那闲聊着,谈笑风生的模样。 稍顷,柳江走了,余乾这才收敛神色,乖巧的站在顾清远身边。 “你和柳江认识?”顾清远问了一句。 “之前有过交集,这话说来有点长。” 余乾正欲细说的时候,顾清远直接摆手,“跟官员打交道这件事我没什么好教的了,你比我都会说。 以后,就按你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吧。” 余乾,“......” 顾清远便没再揪着这个点,继续往前走,同时说道,“官场的礼仪我不教,但是修士之间还是要有分寸的。 咱们太安城虽说没什么大门派,但是修士很多,鱼龙混杂,你之后办案的时候一定要懂的跟修士之间的相处分寸。 这点很重要,很多时候都能帮到你,要善于利用咱们大理寺的身份。” 顾清远说着说着,迎面又走来一位人,是个僧人,长眉的僧人。 “空如大师,有阵子没见了。”顾清远罕见的作揖问好。 “顾部长别来无恙,你好久没来陪贫僧下棋了。”袈裟披身的空如和蔼的笑着。、 “之后得空就去。”顾清远笑道,继而又指着余乾,“这位是我们大理寺...” “余执事嘛,贫僧晓的,余执事天资聪颖,心地善良,能力出众。”空如直接坦诚的说着。 余乾尴尬的笑着,“见过空如大师,大师谬赞了。” 顾清远再次沉默了,看着余乾和空如谈笑风生,一副忘年交的样子,他无语了。 寒暄完,空如告辞离去,余乾脸色有些干的看着顾清远。 你说这巧不巧,自己就认识这么两个人,还接连碰上,让顾清远连台都没得下,这特么的倒霉催的、 “你和空如大师又是怎么认识的?”顾清远忍不住问道。 余乾有些扭捏的回道,“机缘巧合之下认识的,当时...” “行了。”顾清远伸手打断余乾,“修士之间的相处之道,想必你也很懂,我也就不教你什么了。 不过有最后一点我还是得提醒你,那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是咱们太安城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很难伺候。说实话,老夫很讨厌那些张口就之乎者也的读书人。 但是没办法,在世人眼中,我们武夫天生就低他们一等。 这点就很微妙,你必须要学会把握这其中的分寸,不要轻易惹读书人,不然只会一身sao。” 顾清远继续一边往前走,一边说着,迎面又走来一位儒雅的老者,是个国子监的人。 “张博士,好久不见、”顾清远再次主动作揖,那是半点没有所谓讨厌读书人的意思。 “顾部长,确实好久不见,得空来我这喝茶,刚到的龙井。”张斯同笑呵呵的说着。 “一定。”顾清远点头笑着,然后指着余乾,“这位是我们大理寺的......” “余小友,你也来了。”张斯同直接朝余乾打着招呼。 “张博士好。”余乾脸色愈发干涩的笑着,他现在也很无奈。 顾清远再次沉默了,默默的站在一边看着余乾和张斯同谈笑风生。 稍顷,张斯同告辞离去,余乾再次乖巧的走到顾清远身边。 “你和...张博士又是怎么认识的?”顾清远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余乾回道,“那个,之前,和张博士论过道,就勉强认识了。” 顾清远长叹一声,“老夫无物可教。” 说着,顾清远就停了下来,就这么站在原地,等候着时间的推移。 余乾只能无奈的乖巧的陪站。 特么的,这叫什么事? 满朝文武,自己就特么认识这三个人啊、 虽然顾清远不再主动去交涉,但是他在太安城混了这么多年,依然有很多人过来主动攀谈。 顾清远寒暄之余都会顺嘴提一下余乾。 一茬接一茬的官员过来,看的余乾那是眼花缭乱,他都快脸盲了。 好一会后,来人才陆陆续续的结束,多是些小官,余乾也没太放在心上。 时间渐渐稍晚一些,那些王侯将相之类的大佬们也就陆陆续续的来了。 一辆黑色的马车停在外头路口那边,从上面走下几位男子,岁数都是五十左右。领头的那位将近六十。 穿着一品大员的官服,身材稍稍发福,面容刚毅,眉末飞扬,看着有股子不怒自威之色。 陆中书也在,就站在这位老者的左侧,脸色稍显阴郁,状态低沉。 “那位就是当朝宰相张廷渝。”顾清远很是负责任的给余乾解释道,“那一小帮子人算是宰相集团的。” 顾清远大庭广众讲起这些也没有任何忌讳,尽管文武百官都知道,但也都放在心里,很少会当众说。 也就是大理寺不掺和这些,一个独立的特殊机构平日里和这些文官本就很少打交道。 “顾老,这帮子人看着来头都不小啊。”余乾小声的说了一句。 “嗯,光尚书就有两位。”顾清远点着头说着,“张廷渝为官三十载,算是一个颇有能力手段的人。 他主张的轻徭役赋税深得民心,再加上本人确实办事到位,聚起了一帮子志同道合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