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无题 (第1/2页)
“每个人都厌恶谜语人,但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藏着一个谜语人。” ——鲁迅 ———— 窄小的房间里,有人默默打开了窗户,任由那一束阳光落下,照进了这个因长时间无人居住,而显得有些发闷的小世界里。 自从上一次离开这间屋子,这中间又间隔了多久? 六天?七天? ……似乎就在昨天,又仿佛已然经过了很久。 他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租房时自带的老衣柜靠墙而立,那两扇歪歪垮垮的粗雕柜门上,长年风干后的涂漆已经开始成片脱落,露出了下面合成木材的磨砂本色,角落里还攀着几片细碎的蛛网。 打开柜门,入目是半边爬满虫蛀痕迹的木制衣架,谷胤伸手去拿一件浅灰色的轻薄外套,没留意领口下方老化的木口已然蓬松变形拱起,一只“恰巧”翘出了尖头来的铁钉,恰被衣料遮盖了痕迹,这一手递过去,按位置看,好巧不巧正要扎进人的掌心间。 直到下一瞬,那枚发锈的铁钉就如同软泥捏成一般,被指头无声抹平了棱角。 转过目光,前社畜看了眼那点下半截仍旧固定在衣架木柱间,上端却已然弯折扭成了一根平条,浑然齐整,同样恰巧嵌入木面里的废钉。 他下意识搓了搓自己的指头,已然堪比寻常合金韧度的皮rou再度恢复到了寻常状态,没有什么多余的反应。 这世上的巧合确然不少,但“巧合”得多了,也就称不上巧合了。 显而易见的,那份已然跌落到负三千余的“标准量欠债”,此时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发挥着它的影响。 毕竟,追债这种行为,永远是让大多数人能够生出动力来的。 穿上外衣,任凭细微电流如同丝线般从腕间探出,rou眼难见的不安震荡着,在衣料表面上四处窜动,转眼间便击溃,驱赶了一根根纺织纤维那细微空隙中集聚的积灰。 空气里回荡着几分尘垢加热后的闷焦味道。 他重新坐回了桌前的位置。 笔记本电脑已经被放进了包里,桌上的杂物也几乎被清扫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枚深黑色泽的扁平方块形状事物,堂堂正正地占据了面前的位置。 一指长宽,两厘半厚。 仔细往里看去能够发现,这其实是一块深色的类透明晶体,带着不甚显眼的浑浊透度,内里似乎生长着无数细碎的磷面,隐约光芒闪动,此起彼伏。 抬指敲了敲它的外表,没能带起任何声音,手感不似水晶的硬质,倒更像是具备一定屈服韧性的坚固形式。 试探者知道,这是特定物质组织结构导致了整体上存在的部分吸光性及消能效应,因而使其外观上看起来就像某种黑色物质。 但它……就并非单纯一件死物那么简单。 指头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着,有人眯起了眼睛。 视线之中,那份浑浊水晶质感的外表下,某种生命所特有的——如“呼吸”般流转不息的鲜活韵律,正随着其间盈缩变化的“场”潺潺而动。 犹若一层氤氲的光晕。 …… 这东西,便是之前开启“外挂状态”下的谷胤,自俞应广的记忆中剥离而出的“诊费”——那份多半涉及某种名为【天魔功】之信息的记忆,被以不可思议的手段掠夺而出。 但当时的谷胤不知为何,近乎本能似的并未选择“容纳”它,而是动念间反过来做了点画蛇添足一般的举动:以自身一滴血和周围唾手可得的零碎物质们,诸如玻璃水杯,木头,钙质,金属勺等为原料,又借鉴了当时恰有实际例子正摆在面前的人类脑部活动构造,于此基础上所塑造而出的某种“类生命形态”,从而承载了那份信息。 说是一个“类生命”,其实就是一件具备了一定生物活性特征,产生了部分类人神经电化学活动的死物,一只专门用于存储“资料”的“U盘”罢了。 其间的大道理看起来亦并不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时候,在大脉络之下隐藏的细枝末节,往往才是关键。 至少在此刻的某人看来,当时的“自己”这一手简陋的“造物”之举,几乎就是一份几乎无法理解的可怖cao作。 其间所蕴含的东西……实在是令人有些毛骨悚然。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人类的记忆功能,是一种神经对于过往信息的识别再认知过程。 往往在大脑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中,依据脑内神经活动与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的整体运作,将神经冲动所蕴含的信息以特定生物分子,乃至“固化”为具体突触连接结构的形式,保留在人体脑域之中。 这些保留下来的微观痕迹,无疑便是构造起每个人那独一无二,堪称神秘的生物记忆宫殿之基石。 用较为简单的形式来描述,就是你的大脑内部分突触连接结构及有关生物大分子,本质上相当于电脑中响应保存下来的加密历史文件记录,也即是原始“记忆”文件。 当你在执行“回忆”这一运作功能时,大脑便会带有指向性的搜索处理对应范围文件,将其解密反译为你可以理解的“记忆”信息,亦或获得“程序未响应”、“查无文件”等反馈,也即是已然遗忘。 而这枚深黑色晶体,便是当时的“谷胤”模拟类复合神经节及突触连接结构,参照生物活动中的细微电化学反应原理所打造出的一枚“可读式存储器”。 说实在的,此刻的青年,大约也能够隐约明白一点:当时的“自己”为何会选择卖关子式的“塑造”出这样一个堪称古怪,存在着类神经冲动却不具备丝毫实际意识,分明拥有了一定生理活性特征的“死物”,作为保留“信息”的媒介。 ——这不仅仅单纯是一枚传递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盏足以照亮他接下来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 乃是先前的“自己”,为此时的自己所留下的一份“课后作业”。 那时的“谷胤”,与现在的“谷胤”,从根本来说,的确是同一个体,但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却并不能简单归为一谈。 人类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同样是取决于后天记忆堆积的塑造效果,正如幼年时期与成年后相对比,那种自我人格认知与思维视角上的巨大区别,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当时的“谷胤”于不同高度之下所领略到的全新“视界”,是超乎以往认知的更高层次信息,就如不同时代发展起来的电子计算机,即便仅是区区一代的更替代差,也意味着实质上动辄数个乃至十数个、数十个数量级的性能差异。 ——高过一线,高得没边! 动辄数十上百米高起步的汹涌浪潮,对于寻常人而言乃是铺天盖地,不可抵御的天灾,但对于那座“夔门天下雄”的峡江大坝而言,恐怕却反倒是引导水力发电过程中可以预见的境况! 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