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洞察两宋局(1)整体解剖 (第2/4页)
盟罢兵,约定双方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之间开通互市,宋朝则需要每年送给辽国一定数额的岁币作为补偿,这是宋朝进一步后退的标志,第一步就是太宗的由攻转守,第二步就是这次,把宋国民脂民膏拱手送人,养盗遗患,从此以后强邻皆知,宋朝就是一只肥羊。 此后,宋辽之间出现了难得的百年和平,宋真宗也比较消停,使得北宋的各项实力得以平稳发展,阿谀之徒称之为咸平之治,不过就是平民能过正常生活。这就导致宋真宗好了伤疤忘了痛,并不知道爱惜民力,培养国本,反而沉溺于封禅,这典型的是昏君jianian臣合力营造的虚假圣治,完全搞错了感恩对象,却拜谢那些虚无缥缈无稽之谈的存在,几乎将所有国家积蓄挥霍殆尽,在他晚年宋朝出现了朝廷蓄藏已经空尽的荒谬,如此糟蹋民脂民膏,空耗国本,只不过给他赚得一个神棍皇帝的雅号。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曾经被狸猫换掉太子的赵祯继位,这就是宋仁宗。宋仁宗保命得位不易,因此不甘虚度,对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李元昊反宋建立的西夏,采取积极进攻的策咯,经过了多次两败俱伤的战争以后,和西夏订立合约,就是庆历和议,其中主要内容西夏表示向宋称臣,双方开通互市,另外宋朝也需要每年送给西夏一定数额的岁币以作补偿,这可以算为打了一个平手,仁宗并未失德取辱之处。 宋仁宗的积极进取,使得宋朝和西夏之间的冲突没有吃亏。但是这只是从小处着眼。让西夏脱离宋朝的统治,成为宋朝的强邻大地,则是整个宋朝的处置事宜国策的失败,而后来西夏转而向辽国称臣,就更是打宋朝的脸了,故此可知,在具体事务上哪怕没有吃亏,整体国策上失策,也是与大局无补。 具体到送给西夏的岁币加上送给辽国的岁币,本身对于宋朝每年庞大的赋税收入大约一亿两来说,其实不算大事,也就是说起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折银三十万两,送给西夏的岁币每年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叶三万斤,折银二十五两,两项合计一共五十五两,占全国的赋税收入比例微乎其微,只有百分之零点五五,正所谓伤害性不大,羞辱性极强,但是如果说这是积贫积弱的原因,就和事实太远了。 其实北宋被认为积贫积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积贫,一个是积弱。其中的积贫,其主要原因还是朝廷开支太大,冗员、冗兵、冗费极为严重,所以解决三冗才成了皇上和大臣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对西夏辽国的岁币只不过是对他们开战的一个理由,没有人当作是一个重大问题,其实和议也和这个息息相关,兵戈一动,哪怕是局部冲突,兵员费用的开支都会远远大于岁币的支出,故此,任何负责任的大臣都不能忽略议和这个策略必须予以认真考虑,而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又不是你敢打不怕死就能决定的。比如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态,如何与那些整天以侵掠为生的蛮兵对敌?只有岳飞占了上风,又被昏君jianian臣扼杀。而积弱,说的是屡战屡败,这需要另说。 宋仁宗在历史上名声不错,原因就是任用了几位良臣,而那些昏君,无一例外,都是任用了jianian臣,鱼虾同类相聚的特征非常明显。仁宗任用包拯,还有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庆历新政,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打下了根基。好坏效果暂且不说,承继关系需要明确。仁宗朝代的改革是一个先驱式的尝试,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具体借鉴的好坏,这不是被借鉴人的责任,欧阳修还有一事值得提及,就是公元1057年,他作为主考官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人才汇聚,进士科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吕惠卿、曾布、章惇等数十位臣僚,可惜大多都上了徽宗和蔡京的jianian佞榜单,明月照沟渠。 公元1063年,宋仁宗病逝,由于他仅有的三个儿子早夭,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既其堂侄赵曙,就是宋英宗。宋英宗病体缠身,无所作为,只有两件事史上留痕,一是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而是将他的父亲称为皇考,本来应该是宋仁宗。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其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等人进行变法。同时重开边衅,直接攻占了吐蕃青唐地区,对准西夏,不过随后两次与西夏交战均告失败,直接导致王安石两度罢相,所有的变法措施也随着宋神宗的去世而被逐步废除。说起变法,英宗和王安石实为有宋一朝的最佳组合,别管从人品还是能力上都属上乘,没有成功,说明变法的复杂以及保守势力的根深蒂固,而这有何有宋一朝的国体和传统国策密不可分。 公元1085年,38岁的宋神宗去世,十岁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太皇太后高滔滔出来临朝称制。高太后本身就不支持变法,于是起用司马光等人将新法彻底废除,司马光这种全盘否定变法的态度,连同为守旧派大臣的苏轼都看不下去,仗义执言,因而被守旧派所贬。这不是苏轼的个人悲剧,而是宋朝国运的悲剧,因为苏轼映照了宋朝的政局,从此以后,新党旧党之争超越一切,席卷一切,皇上都要站队,一直到北宋灭亡,然后又在南宋偏安小朝廷继续泛滥,冲垮一切,直到与那些亡国之君臣一起沉没南海之涛。 高太后和守旧大臣的反攻倒算引起哲宗不满,他亲政以后重新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打压旧党,并恢复了部分王安石变法成果,可惜依然难以长久,哲宗只亲政六年便病逝了,时年仅25岁。皇帝短命,不同皇帝的立场不同,使得不稳的宋朝政局更加动荡不宁,那些国家精锐持重大臣不得不保命挣扎,要想做事,更是不得不和那些jianian臣一样四处钻营,这都是国家的灾难,因为持重如同定海神针的国宝级大臣,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出现的,这也是那些志向宏远宋朝大臣的悲哀。 由于宋哲宗唯一的儿子夭折,向太后力排众议拥立端王赵佶为新皇帝,是为宋徽宗,这个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当皇帝的皇帝,把宋朝的统治带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笑话境地。宋徽宗表面上支持改革,但他重用的蔡京、童贯等“六贼”却打着改革的旗号肆意妄为,巧取豪夺,将利国利民的变法变成了为个人谋取利益的方法,弄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从而民怨沸腾,还犯下战略错误,连金灭辽。如此开门揖盗,后果是导致金兵攻破汴京,靖康之耻,将自己的女人和女儿全部献给金兵取悦他们欲图保命,成为古今中外最没有廉耻的皇帝,然而没有任何用处,如同猪羊比流放,死于五羊城。 南宋已经是偏安的宋朝余韵,只是必须提及的就是宋高宗赵构,继续了其父徽宗赵佶的基因,更加无耻。其父兄被掳他不思救回也就算了,他的母亲和妻子被金人当**他竟然也安之若素。直到后来在蓄意杀死英雄岳飞的时候,才恬不知耻换回韦氏,妻子却死于敌虏的**之下。这种羞辱,即使是寻常匹夫也不能忍,但是赵构就是能忍。只能说只有根本就没有羞耻之心之辈,才能忍这样的羞辱,比韩信的胯下之辱更甚一万倍,不知道那些口灿莲花的文人为何不去颂扬一番。 如果赵构仅仅如此,也还不至于如此招人愤恨,毕竟那是他的家事,尽管有关国体,可是他当缩头乌龟,别人也不能替他出头不是?可是他却对岳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