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四章 芝加哥之行(一) (第1/2页)
海军部方面一是受到了盟友方面的施压,希望通过这部电影,重新唤起人们对日落帝国的重视; 二是要将这段历史狠狠的记录在镜头下,将德国钉在耻辱柱上。 这一波叫杀人诛心,打赢还不够,还要嘲笑你一百年。 这要是让德国人知道了,他们拿日落帝国没辙,找自己一平头老百姓报仇还不跟玩儿一样? 黎耀阳只是想多挣点钱而已,并不想搅合进国与国的争锋中,这就相当于你孤身跳进搅碎机,那不得被搅成渣? 再者说,丑国人真有那么好心? 反正黎耀阳是不信的,海军部上赶着给英国佬做宣传,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两家人搞基呢。 按理说两家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不应该帮对方做宣传才对。 可海军部偏偏做了,这就值得玩味了。 黎耀阳抓着塞西尔问了两天,这家伙也没松口,永远都是不知道。 不知道?他不知道谁知道? —————————— 早在19世纪的头几年,在芝加哥市内的芝加哥河畔有一个非正式的贸易站。 在那里,印第安人和美国移民互相交换他们所拥有的东西。 几年后,一个名叫马克·博比恩的商人在莱克街开了一家酒馆,成为了最早的贸易商人聚会的场所。 到了40年代,一群贸易商人开始聚集于南水街,形成了芝加哥的第一个农产品市场。 它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芝加哥市最为重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那里每天挤满了各式牛车、马车,以及货轮,还有双手粗糙、浑身肮脏的饱经风霜的男人,在嘈杂声中夹杂着一种外地人几乎听不懂的神秘方言。 这个农产品市场所在的那条街足有半英里长,大概覆盖了芝加哥的8到10个街区,是这座城市的商业生活中心。 据估计,当时它的年营业额已经在3亿到5亿美元之间。 这种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由于交通和卫生等问题,芝加哥市又在市内新建了一处批发市场,整座南水街市场被搬迁了过去,并保留了南水街市场的名字。 南水街市场商铺林立,马车成行,附近一处码头正在建设中,街道上车辆穿梭而过。 蜿蜒的芝加哥河穿城而过,岸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在短距离内,芝加哥河上搭建了好几座桥梁。 河畔,每间商铺前都堆满了货物,以及等待装货的马车。 长长的南水街,一派繁荣景象。 南水街一角,商铺大楼上广告牌林立,一条货船正停泊在岸边,与广告牌构成一组极富历史年代感的照片。 南水街上的商贩和工人,一个个提篮里装的都是农产品。 每间商铺的窗户上都悬挂着一面星条旗,门前都停放着汽车或马车。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南水街市场,那就是——热闹! 这次来芝加哥是为了两件事,其一,参加阿尔卡特的婚礼,是的,这孙子结婚了。 谁能想到,一臭流氓竟然有坠入爱河的一天。 当然,这是消失,第二件事是参加芝加哥论坛大厦的剪彩活动。 芝加哥论坛报大厦坐落于芝加哥市中心,有威严的哥特式尖顶和飞檐,展现这家报纸的权力和威望。 1922年大楼公开设计图后,报社老板麦考密克上校说,他要为心爱的报纸建造“世界上最漂亮的办公楼”。 麦考密克是长期资助《芝加哥论坛报》的麦考密克家族成员,该家族创办了丑国国际收割机公司,是中西部的代表性财团。 一战时期,麦考密克作为战地记者加入潘兴将军的丑国远征军司令部担任情报军官,被授予战时上校军衔,他后来一直以麦考密克上校自称。 最好的建筑师被邀请参与设计,关于第四等级的各种名言被用来装饰走廊。 在大楼完工前,麦考密克上校指示他的驻外记者搜集各种历史遗址的纪念品,包括长城的砖石,罗马圣彼得教堂的纹章,这些纪念品被镶嵌在大楼的墙壁上。 今年大楼完工了,这是芝加哥从来没有的建筑奇观,一位作者称之为“石头和钢铁的奇观”。 不过谁又能知道,一个世纪后,大楼还屹立在原地,但报纸却不在了。 《芝加哥论坛报》,创刊于1847年,芝加哥市第一大报,是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公司的前身,也是该集团公司旗下大型核心报纸,被认为是全国质量最高的报纸之一。 该报有地方版,各板块的首末页是彩色,其余都是黑白,是丑国大型日报中较少用彩页的报纸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日平均发行675,847份,居全国第七; 星期天刊发行日均1,010,704份,居全国第四。 《芝加哥论坛报》创刊于1847年6月10日,是丑国发行量前7名报纸中最古老的报纸。 该报在丑国西北部率先建立电讯新闻社。 1855年约瑟夫梅迪尔及其5个合伙人收购该报,并于同年购入蒸汽印刷机,使印报效率大为提高。 从此,该报开始发展壮大,成为当地主要日报。 梅迪尔是属象的,《芝加哥论坛报》也是林肯的早期支持者,对林肯的崛起起了很大作用。 梅迪尔也因此成为林肯的好朋友,两人过从甚密。 林肯曾经给《论坛报》写信说: “我欠了它很多,恐怕我一辈子也还不清了。” 1860年,该报发表一篇社论,要求公众选举林肯。 《论坛报》于1861年兼并了芝加哥最早的报纸《驴人日报》,同年5月26日创办星期天刊。 芝加哥城历史上有过一次震惊全国的“芝加哥大火”,将市区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 丑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已有记载,但是《芝加哥论坛报》对这次大火竟早有预感。 1871年9月10日,该报发表社论,认为由于天气长期干燥和市民疏忽大意,市区许多木质建筑有火灾隐患,号召市民提高警惕。 此言一个月后不幸言中。 10月9日,这场被称作“芝加哥大火”的灾难降临,将《论坛报》才建了3年的新楼房也烧个精光。 但该报仍顽强出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