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8章北境之议 (第2/2页)
些北方南迁的蛮人,人口渐渐达到了五千万左右的数量。 赵国原先仅有两千多万民众,这十几年来休养生息,同时也接收了一些南迁蛮人,如今人口已达到了三千万。 徐国实力最弱,但因为此前底子就有两千万人,自己繁衍再加上收编蛮人,也差不多有着两千五百万的人口。 嗯,从以上的人口数据来算,想要安置楚国,有三个中州的郡就可以了。 梁国只需要四个郡。 魏国同样只需三个郡。 赵国和徐国两个郡即可。 五国全都加起来,也才只分去了十四个郡,最后还多出了四个郡来,可以供有实力的人,多分一份蛋糕。 故而哪怕仅有十八郡,但其实只要五国能达成共识,也是够他们一起来分的。 所以最后如果真按这个方案来了,每国都能占据三四个郡的地盘,那么如今各国之间尖锐的矛盾,瞬间就能得到缓解。 到了那时。 所有人都缩在自己的地盘上,守着三四个郡的地盘,过着自己安生的日子。 大家实力都差不多,任何一国想要灭亡其它一国,都不是轻易间能做到的。 就算能做到,附近其他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管。 形成一种你敢灭国,我就敢一起来围殴你的局面。 就如陆渊前世的战国一样。 以各国的实力底蕴,彼此相互合纵连横之下,也能彼此制约,维持一个新的均势。 最终等某一方的实力,积累到一个足以打破平衡的状态,再来个横扫六国,一统中州。 这种局面,看起来似乎挺不错的,照菇了各方利益。 但是,这真的符合楚国的利益吗? 真的符合陆渊的心意吗? 缩在的三四郡之地,和其他各国苦熬时间,等待着局势平衡被打破的那一。 虽然这种苦熬,是绝对有利于他的。 毕竟比寿命,没人能胜过自己。 到时等个百余年,或者最多数百年。 只要将各国的先熬死了,那么作为剩下仅有先战力的楚国,自然而然的就能对其它各国进行横扫,轻而易举的取得最终的胜利。 可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能早早的就做完的事情,何必多此一举,放到几百年后去做。 缩头乌龟又不是什么好行为。 先扶持梁国,让这个中州霸主去和其他想要分蛋糕的人死磕,让他们打的头破血流,精疲力尽。 最后楚国再以绝对的实力入场,直接来个横扫不好吗? 所以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考虑,早在数年前,在周国退场的时候,陆渊和楚国的一干重臣经过商议后,就定下了扶持梁国,消耗魏赵徐等国的主要大计。 这也是为什么,陆渊听到赵梁开战,意识到北边三国和梁国,已经正式交手后,立刻召集众臣商议的原因。 不是楚国想跟着落井下石,而是担心梁国扛不住三国围殴,会早早的落败退场,不得不跟其他三国平分中州,那样就不符合楚国利益了。 “陛下,臣听闻梁国有民八千万,举国开垦的良田,有十二亿亩,而其所养之军,至今不过四百万而已。” 这时丞相孙思文,也开口提醒。 陆渊闻言,瞬间恍然。 确实,以梁国八千万的人口,如今供养四百万军队,也不过是二十人养一人罢了,远还未到极限。 如果以当世较为主流,也就是既能保证兵员素质合格,又能保证后方生产的兵民比例,即三户出一兵来算。 梁国的真正兵力极限,是五百二十万左右的大军。 如今才不过四百万兵马而已,对方还有一百二十万的后备兵员,随时可以募集,并且保障这些兵员的素质战力不会下降。 而梁国在南线,与楚国的边境,只是屯驻了八十万兵马。在东边和豫州霸主郑国的边境,也仅屯了四十万兵马。 除去这南、东两线外,梁国足可以抽调出四百万大军,用来和魏赵徐三国交战。 反倒是魏赵徐那边,此三国总人口相加,虽有一亿之数。 理论上能够征募出的合格兵马,大约在七百万左右,足比梁国做了两百万人。 可这三国在北境,皆面临着数千万从北域南迁的蛮人,或者其本州北边的敌国之民。 为了防御这些敌人,三国哪个不得在自己北边放个百万兵马,同时在国内留下足够的后备兵力,用以应对随时会突发的变故动乱? 所以看起来三国联合的实力,要远超过梁国。 但扣除他们用以防御本国的兵马后。 实际上能抽调出来,用到前线的兵马,其实也就和梁国差不多,两边都是四百万人左右。 可梁国是一个势力,魏赵徐是三个势力,仅是一个齐心方面,就是三国联媚致命弱点了。 若从这方面来看,梁国还是占据一定优势的。 所以在开战初期,两边阵营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想要分出个胜负来,希望渺茫。 甚至就算后面争锋之中,梁国失利,渐渐不敌,也没可能一下落败。 当初周国都那般凄惨了,接连被四方围殴,精兵勐将在长久的战事中损失殆尽。 最后不还是靠一帮老弱兵马,又撑了个十年。 梁国底子比周国还厚,就算五百万精兵损失殆尽,剩下八千万人极限动员,照样可以拉出五百万人来。 而且梁国境内,多平原水网,良田极多,产粮丰富,十二亿亩的良田,也养得起这么多大军。 不至于像周国后期一样,会陷入饥荒的状态。 就算这样还撑不住,以梁楚如今的关系,楚国也可以主动撤离边境兵马,解除梁国的南境压力。 让梁国在长江沿线屯驻的八十万兵马,可以抽调出来,调往北边作战。 再极端一点,楚国学着当初的梁国,把它当做北边屏障,像梁国扶持周国一样扶持梁国,也不是不可以做的。 当然,以上这些,都还只是理论上的方法。 实际情况下,事情未必会走到这一步。 毕竟,魏赵徐三国,想消耗干净梁国的五百万精锐,五百万弱旅,灭亡这个青州霸主,也没那么容易。 不定这三国还没打败梁国前,它自己就因为北边蛮饶入侵,和南边无尽的战争,被拖的筋疲力尽。 自个就先支撑不住,提前灭亡了呢? 又或者梁国在损失了五百万精锐后,选择妥协,愿意让出地盘,和三国一起分享中州。 然后团结一致,调头对抗楚国,也不定。 世事变迁,因果无定。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陆渊也不是主宰一切的神,能让事事顺他的心意去发展。 但此时,经过周青和孙思文他们的讲解,有一点,却是可以确认的。 那就是,哪怕面对三国围殴,以梁国的实力,抗个十几年不落败迹,那是丝毫没问题的。 只要能确认这点,便就足够了。 至于十几年后的事情,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那时局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都不清楚。 他们楚国君臣能耐再大,也推算不了这么远。 只能见招拆招,随机应变了。 “既如此,那对于魏赵徐三国和梁国之战,我大楚便继续作壁上观,不做插手了。” 陆渊心中有磷后,看着众臣,做出如下决断。然后又想了想,再补充一句:“不过对于梁国的粮食贸易,可以加大些力度,多供给些对方粮食,价格也可便宜一点。” 是不直接插手,但按照自己主观意向,做出些偏帮,那也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在粮食上,给梁国一些帮助,以减轻对方的军粮压力,就是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