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四章 真假新能源 (第2/2页)
司要造电动汽车,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吗?” 一名头发花白的研究人员摸了摸头顶稀疏的头发,咧开嘴笑道:“陈总,就这个东西还谈不上什么技术储备。” 说着,他竟然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巴掌大的玩具四驱车。 “电动车的技术原理,跟我给孙子十块钱买的这个玩具车是差不多的,两节电池搭配一个马达,一些齿轮就能跑。” “如果想要做到启动自如,增加一个电控技术就行了。” “我也不是吹牛,就这个东西,我们部门随便找几个小伙子花点时间都能设计出来。” 陈伟东和林泽巨都被他的讲解逗的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这名研究人员确实有说这番话的资格。 他所在的控制工程部门,其研究的方向早就不是陆地交通工具了,而是火箭、跨大气层飞行器,稍微基础一点的也是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控制技术。 这也侧面说明了,电车需要的技术并不复杂,只要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谁都能造车。 这也怪不得《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文件出台后,国内瞬间就涌现出十几家资本宣布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了。 普通人并不会想到技术壁垒、准入门槛这些深层次的问题。 否则单论技术底蕴的话,雅迪、绿源、艾玛,这些两轮电动车企业,哪个不比他们这些门外汉更懂得造电动车? 他们之所以没有贸然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应该是考虑到生产线建设、原材料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成本问题。 毕竟造车计划一旦启动,基本上就没有退路了,动辄几百亿的投资,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吃得消,大部分都需要多家金融机构集资参股才得以进行下去。 就在这时。 一直没有发表过观点的赵工突然提议道:“我个人认为,如果公司非要造新能源汽车的话,还不如一步到位,搞氢能源汽车。” “氢能源?岛国正在研发的那种?” 陈伟东大脑开始回忆起来。 他记得丰田公司好像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展开对氢能源汽车的研发。 那是一种使用液态氢做为燃料,通过燃料电池产生电能驱动的汽车。 由于氢气燃烧的唯一产物是水,所以发动机尾气排出来的是水蒸气。 属于真正的零排放、零污染。 而且它最大的优点,是它的续航能力。 氢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率可以达到50%以上,远高于油车内燃机的20-30%。 只要氢存储技术足够高。 氢能源汽车一次加满液态氢的整体续航能力,甚至可以达到1000公里以上。 根本不是油车和电车能够比拟的。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氢能源汽车,才是最符合新能源汽车定位的车型。 然而,材料部门的负责人刘伟涛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陈总,不可否认,氢能源汽车确实有很多优点,也是目前人类最理想的新能源汽车。” “可是,大家想想,为什么岛国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氢能源汽车的研发,但是到目前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氢能源汽车都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这应该是有几个关键的技术难题没有解决。” “先不谈制造液态氢的高昂成本,氢气的存储和运输就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因为氢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气体,必须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才能进行存储和运输。” “如果发生泄漏,很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所以氢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存在很大隐患。” “是啊,陈总,我们如果发展氢能源汽车,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而且就算我们最后解决了氢储存、氢运输的核心难题,我们也仍然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限制。” 方维民喝了一口茶,语重心长的劝道。 “怎么说?” 陈伟东眉头微皱,不明白搞氢能源汽车怎么就会受到限制了。 难不成,国家在这行业还有什么特殊限制? “方总工的意思,应该是技术专利方面的问题吧?” 坐在赵工旁边,机械自动化部门的一名研究人员,大概猜到了一些原因。 因为他们在国际上推广机械设备的时候,就经常遭到岛国公司的专利限制。 有好几次,都差点要和对方的人员大打出手了。 尤其是零部件领域,岛国的专利注册非常细致和全面。 即便只是一个很小的零部件,只要它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都会申请专利保护。 这种细致入微的专利注册策略,为岛国企业在全球市场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李工说的对。”方维民点了点头,“我查过资料,氢能源汽车的相关专利,有70%以上都在岛国企业手中,光是丰田公司就拥有6000多项。” “能注册的基本都被他们注册了。” “我甚至怀疑,他们在等我们投入资金去推动氢能源的普及,然后再用专利反制我们。” “就像前几年的DVD那样。” 所以他认为应该发展电车。 起码,我们可以绕开岛国很多专利的限制。 陈伟东听到这里,也有些头大。 DVD的教训他当然知道。 在2000年的时候,华夏的DVD产量就已经是世界第一。 其中有近一半出口北美、欧洲。 因为当时国内产的DVD价格低廉,质量又和国际品牌不相上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但后面,随之而来的就是专利费的层层叠加。 等到了2002年,岛国6C联盟觉得羊已经养肥了,就开始起诉我国的DVD生产商专利侵权。 不算之前已经赔付的30亿人民币,后期我国DVD厂商还要再赔200亿人民币。 此后,从音频、随机存储器、DVD-RW以及DVD-R等等,一部小小的DVD其中每一个零件都要征收专利费。 这也导致国内DVD的生产利润一降再降。 最低的时候卖一台只能赚两块钱。 有三分之二的DVD生产企业,在这场案件中被打垮。 以至于有人戏言,“卖DVD还不如卖大白菜”,至少卖白菜不会每片叶子都要付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