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一章 贾公闾献计贬黜俊林、邓士载赴任密会仲达 (第2/2页)
毌丘俭、李丰、曹羲等辈,但单单就声明而言,早已不在“许傅崔袁”【许允、傅嘏、崔赞、袁侃】四人之下,甚至犹在“于和二牵”等四杰【于桓、和逌、牵嘉、牵弘】,以及卫臻之子卫烈、刘放之子刘熙、孙资之子孙密这“三豫”,还有高珣、吴应等人之上。 虽然这些少年名士几乎有半数在曹爽麾下,但司马师、司马昭二人相信,以自家士族领袖的身份做号召,这其中绝大多数人将来势必会为司马家所用,一想到此处,兄弟二人心中便激动不已。 —————————— 就在尚书郎邓艾即将出发南下之际,司马懿终于赶回了洛阳。 对于这个自己一手提拔的俊才,司马懿自然不会置之不理。 舞阳侯府中,邓艾此刻正与家主舞阳侯司马懿畅谈着。 略有口吃的邓艾由于与司马懿并不算生疏,因此并没有过于紧张,此刻口齿还算伶俐。在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伯乐面前,他激动的将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屯田策略尽数吐露了出来: “此前,艾……艾曾东行陈、项,南……南下寿春,发现其地田良水少,水少则不足以尽……地利,良田荒废,甚是可惜,因此艾以为,宜在淮南之地广开河渠,如……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引水浇溉,还可以大积军粮,又能通运漕之道,实在是一……一举三得的不二之选!” 司马懿闻言,心中对邓艾的赞许上升到了极高。他对屯田之事极感兴趣,因此继续问道: “士载此策甚妙,只是不知可有详细方略?” 邓艾一说起他的屯田方略,便激动不已,此刻他两眼放光,激动的叙述道: “昔年,武皇帝破黄……黄巾,便是因为兴屯田之策,才得以积谷于许……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次我大魏大军征举,运……运兵过半,功费巨亿,耗费甚多。如今淮南一带,尤其以陈、蔡之间田土最良,艾……艾以为,可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便常有屯田兵四万人,且田且守,即可戍边,亦可增粮!” 司马懿闻言,心中大奇,他点了点头,继续认真听了下去。 邓艾继续说道: “且淮南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土、中原,除去四万兵众所费,粗略估计,每岁可收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如……如此下去,六七年间,便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邓艾此刻说完了屯田之策,此刻灵光一闪,又想起了自己关于修补改建芍陂的计划,于是他又兴奋的将自己大修芍陂的计划告知了司马懿。 多年以后,每逢东南有事,魏军泛舟驾船便可由洛阳直至江淮,且四季灌溉、军食有储而又无水害之灾。而大修芍陂,则更有成效,邓艾在芍陂附近修建的大小陂塘五十余处,大大增加了芍陂的蓄水能力和灌溉面积,这也使得江南千年受益。这是后话。 “妙,大妙!” 司马懿听了邓艾的方略,拊掌赞叹不已。此刻,他心中欣喜的同时,也隐约生起了一丝忌惮。这邓艾如此大才,虽表面上谦逊老实,可实则内心孤傲,倘若让其得了兵权,自己后世子孙则未必能制约他。 看来,得让师儿和昭儿时刻提防着此人。 ———— 宣武校场之中,夏侯玄此刻正在巡视着新一批从军中推选上来的小军官。 本朝所实行的军制,与前朝汉时募兵制不同,而是实行世兵制。简而言之,只要被确认为军户,那么此户人家世世代代的男丁便必须参军入伍。而这些世世代代当兵的兵户,虽然也有少数子弟闯出名堂、光宗耀祖,但这只是其中少数而已,能出将军军官的兵户家庭,自然是寥寥无几的。 大部分兵户子弟,这一辈子大多都只能混迹于部曲之间,而这些兵户,也因一辈子难以翻身,而被士族子弟看不起,久而久之,“部曲”、“兵卒”等字眼在本朝竟成了辱骂他人的词句,蜀汉大将魏延魏文长就是因为出身部曲,才在年少时被人轻看。兵户家族自身自然也十分不喜自家兵户的身份,好多人几代连续积攒钱财,就是为了走关系消去自家的兵户身份。 若在以往,历任出身贵族的中护军或是护军将军,对待这些寒门兵户子弟,自然是十分看不起的,哪怕是素有贤才之名的前任护军蒋济蒋子通,也要收取无数贿赂好处,才肯提拔这些兵户子弟。 夏侯玄自然明白兵户的难处,因此他对于这些各个军营推选上来的身负绝技、身怀壮志的寒门兵户子弟,自然十分重视。换句话说,虽然兵户为人不齿,但国家打仗,靠的却正是这些部曲兵户子弟。因此夏侯玄选拔人才,从来不会有半点徇私枉法,只要是他发现的身怀武艺、胸有韬略的人才,他绝不会遗漏掉一个。 在夏侯玄眼中看来,本朝如今看似国势蒸蒸日上,但实则内部隐患极多,比如以司马家为首的世家占据选官之权,便是其一,如今自己身为护军,能够选拔一些寒门才俊为曲长、牙门将之流,就已经算是尽力而为了。 不仅如此,他还听闻蜀主刘禅任命其大将军蒋琬镇守涪城,还命辅汉将军、平襄侯姜维姜伯约做了防守北疆的凉州刺史,看来是想要继续延续诸葛孔明的北伐之志了。 夏侯玄相信,如今自己所选举的这些军中俊才猛士,将来一定会在战场上派上用场。 【注三:三国时期由于各国疆土分裂,多遥领、虚封,比如姜维的凉州刺史,便是一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