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信不法,虎亡宰危(4K8) (第1/2页)
尊师孔仲尼正文卷第二百六十一章不信不法,虎亡宰危菟裘外的小渡口上,宰予甚至来不及解下身上的铠甲,便带领着菟裘四天王一同前来迎接范蠡。 “少伯,许久不见,消瘦了。” 宰予笑着正要下车,便看见范蠡已经主动上前施礼。 “宰子,何故这副打扮出城相迎呀?” 子贡在一旁笑着为他解答道:“国中乱党谋逆,子我率菟裘三百众驰援曲阜,刚回来没多久,便得知少伯你造访菟裘的消息。你今日正是来得巧啊,若是早到几天,恐怕我们仍在曲阜作战呢。” 一旁的越女听到这里,愕然道:“还真让范子猜中了?” 她这一出声,顿时将大家伙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虽然众人没有几个能听懂越地方言的,但女子的声线还是能够辨别得出。 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范蠡的身上,又瞥见越女腰间佩剑,于是便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来自越国的一名男武士。 因为按照鲁人的惯性思维,唯有参军入伍的国人,抑或是士一级的角色才能佩剑。 而越女披在肩头的乌黑秀发,则被他们当成了越地风俗,毕竟处于四夷之中披发左衽都属于常见现象,因此也没有特别放在心上。 可当他们细看时,才终于发现不对劲。 且不论越女的五官秀气,吴越地区的男子不是断发纹身的吗? 头发这么长,想必是女子无疑。 宰予试探着问了一句:“少伯,这位,是……您的内子?” 范蠡见他误会,赶忙澄清道:“非也非也。这是我国的剑术名家,南林越女。此次随我北上齐国,是准备向齐国技击之士寻求挑战,以便在剑术技击之道上取得进步。” 申枨眉头一皱:“女子习练剑术?” 孔鲤亦是附和道:“女子力弱,男子力强,两相比对,如何能成名家?” 子贡则咳嗽一声,偏头望向孔鲤,提点他道:“伯鱼,你年近三十,却仍未娶妻,这是有原因的。” 高柴听到三十这两个字,不由从袖中掏出去年制定的生育法案,冲孔鲤念叨着。 “伯鱼啊!你抓点紧,再不快点,等到今年冬天,你就该判了。” 冉求听到这话,一把将高柴手里的卷宗抢了过来,怒声呵斥道。 “子羔!什么意思?你还准备把夫子抓到菟裘来,强制执行不成?!” 高柴闻言,只是悻悻道:“法令已经向民众昭示过了,该执行那就是得执行。要是伯鱼这里不执行,那以后民众还会按照法令行事吗? 夫子说过: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 言语不忠实诚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 我相信夫子一定会体谅我们的难处的。再说了,本邑并不具备抓捕夫子的权限。 夫子身为小宗伯,领大夫之爵。按照礼法,想要逮捕与处置大夫,必须经由大司寇主审,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大宗伯及太宰五卿从审。 六卿达成一致后,还需要经由国君点头认可,方才可以对大夫进行定罪与处罚。 再说了,菟裘之法属于宰氏家法,不属于鲁国国法。 所以,约束力只限于宰氏家臣及领民,本身也管不到夫子,你就别cao这个心了。” 经过高柴这么一解释,冉求总算松了口气。 他将卷宗还给高柴,道:“礼法一科,我学的没你扎实。既然你觉得没问题,那就一定没问题。” 冉求松了口气,一旁的申枨却琢磨道:“但这样一来,不还是等于没有兑现法令吗?民众可分不清什么家法、国法。只要犯罪者没有得到相应处罚,在国人看来,不还是等于不公吗?” 高柴点头道:“子周,我倒没想到,你居然还能考虑到这一层。不错,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忧患。所以,我先前就曾与子我商议过,要给生育法案中增补条款。 针对伯鱼这种,父母与子女双双健在,但却同国而不同家的情况,应当延长子女劳役期限。 当劳役期限已满,然而依旧没有婚育意愿的,应当处以流刑,革除菟裘民籍。” 孔鲤一听这话,登时怒了:“子羔,你什么意思?专人设专法,特地冲着我来的是吧?” 高柴道:“你瞧你这话说的,你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呢!我这都已经提前告知你了,你如果再不好好做准备,那就属于知法犯法,到时候判决一定从严从重。” “你!” 孔鲤被高柴气的面色通红。 宰予见了,赶忙上来打圆场:“行了,伯鱼,你急什么?我在这里给你保证,新法一定用不到你脑袋上来。” 孔鲤闻言,刚提上来的一肚子火顿时烟消云散,他感激道:“子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宰予闻言,笑呵呵地说道:“谢我就不必了,你多谢谢夫子吧。” 孔鲤愣道:“谢父亲?这是为何?” 子贡轻咳一声:“你以为这法令没有与夫子研讨过吗?夫子是不赞成菟裘修法的,他老人家认为朝令夕改不是什么好事。 与其这么麻烦,反倒不如他老人家每个月来菟裘陪你劳役几天,顺便也可以choucha你最近有没有好好在学诗书礼乐。” 孔鲤一听这话,心都凉了半截。 完了,有内鬼! 怪不得子我说话这么痛快呢,原来早就把我算进去了。 而就在他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之际,范蠡也笑着加入了进来。 他向高柴拱手行礼道:“想必您就是菟裘邑司寇高子吧?” 高柴听见‘高子’这二字,先是敏锐的瞥向一旁的宰予和子贡,果不其然,二人都大有憋不住的趋势。 但当着众人的面,他也不好发作,只得压着火气,和声应道:“想不到您竟然听说过我。” 范蠡笑着问道:“宰子从前就很赞赏您在刑狱诉讼方面的才能,我这里正巧有一个案件,不知道您是否愿意赐教呢?” 从前都是高柴向外人请教问题,被外人请教,这还真是头一回。 他连忙回道:“您请讲。” 范蠡见他不躲避,于是便将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拿出来进行提问。 语罢,他还抬头望向一旁的宰予等人,开口道:“除了高子之外,我也想听听宰子、端木子以及诸位贤才的看法。” 宰予没想到范蠡居然会拿出这个故事。 其实他们拜在夫子门下学习,对于各国流传的各种事迹,基本都会进行讨论。 而二桃杀三士具体能否算作‘仁’,在孔门之中也形成了不小的分歧。 其实一般来说,孔门之中讨论问题时,一般都会分裂成坚持士君子理想的保守派与认为应该因时而变的现实派。 可在二桃杀三士的问题上,居然在保守派与现实派中又各自分化出了几个不同观点。 就像是后世能分出左右,而左右中又能拆分成中左、中右、极左、极右。 同为现实派的冉求与高柴,在这件事上的看法却无法达成一致。 高柴开口道:“夫子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审理诉讼案件,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礼法的制定,是为了让万民的行为符合道义,引导仁厚风气的形成,使得善者能够得到鼓励,恶者能够因此能够改正。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处罚还是赏赐,都必须要附和准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