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二章: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气歌出,举世惊 (第5/6页)
“前辈过誉了。” 苏怀玉一本正经。 “老夫要你做一件事情。” 老者开口,想问一件事情。 “请前辈放心,一定没有,晚辈以前就是刑部的,刑部最强的,也仅仅只是准武王境,前辈完全可以大开杀戒,不要紧的。” 只是不等老者说完,苏怀玉便直接出声,让对方安心。 然而,后者摇了摇头。 “即便是有绝世强者又能如何?” “老夫只手可灭。” “老夫让你将大夏京都的地图画出来,几日后,我要劫法场,救我徒弟。” “有地图最好,可以省去点麻烦。” 老者很澹然,对大夏绝世高手,丝毫不在乎。 一听这话,苏怀玉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他猜到老者是谁了。 魔道绝世强者。 “前辈果然英勇。” “晚辈立刻准备。” 苏怀玉不啰嗦,也不过问细节,反正要我做啥我就做啥。 一点都不含湖。 “好,这件事情办好了,老夫会给你好处的。” 后者点了点头,同时也有些惊讶苏怀玉的表现。 就......很配合。 “不。” “前辈不杀晚辈,已经算是最大的好处。” “晚辈并非贪婪之人,见好就收,多谢前辈。” 苏怀玉连忙摇了摇头,拿捏的刚刚好,不敢越雷池半点。 “没想到小小一个大夏京都,居然有两个聪明人。” “可惜,你不是仙灵根,否则的话,老夫愿意收你为徒。” 老者有些赞叹,这苏怀玉当真符合他的脾气。 听到这话,苏怀玉讪笑一声,紧接着不由问道。 “前辈,仙魔两道的强者,您都杀完了吗?” 苏怀玉好奇问道。 “还没。” “这不是老夫爱徒要被斩了吗?” “只能先过来带他离开,回过头将他送去森魔古殿历练一番,我顺手将仙魔二道的强者杀光就行。” “有几个比较棘手,居然半只脚踏入了第七境,好在老夫比他们快了一步,不然的话,还真不一定能杀光。” 对方开口,无意之间透露出一个惊天消息。 踏入第七境? 苏怀玉眼中露出震撼之色。 要知道,镇国公也不过是第五境的强者,眼前这人居然就已经踏入了第七境? 当然,对方没有说全,毕竟只是快了一步,也有可能是准第七境。 但无论是什么。 乃绝世也。 “前辈果然厉害,那晚辈现在去绘制地图,不过晚辈怎么给您?” 苏怀玉询问道。 “我会去找你的。” “问斩之前给我即可。” 老者开口,说完此话,便消失在了原地。 而苏怀玉也长长吐了口气。 好险。 不过松了口气后,苏怀玉也没有废话,立刻去绘制地图。 倒不是因为救顾锦年,而是这魔道强者,性格古怪,万一拖了时间,心情不佳,把自己杀了,那才是倒了血霉。 回头顾锦年没死,自己没了,苏怀玉也不愿意。 如此。 深夜。 苏怀玉将地图绘制完成,为了补充细节,苏怀玉更是亲自去看了看,确保没有问题后,便静等前辈上门了。 外界的纷纷扰扰,显得喧闹无比。 而牢中。 顾锦年却已经进入了忘我之地。 四天来。 他心情平静,在牢中悟道。 前两天还会进食点东西,可后面两天就滴水不进了,倒也不是潜心入学,主要是秘制酱油没了,米粥有些难以下咽。 有些后悔,但更能让自己安心悟道。 这几天来,顾锦年脑海当中,都是在回忆以往种种。 他在反省,也在思考。 反省自己的过错。 思考自己的不足。 江宁郡,匈奴和亲,江陵郡。 这三件事情,最大的过错,在于自己的经验不足,虽然自己乃是大夏权贵,虽然自己可以任性一把,可很多人要为自己的任性负责。 “我过于优柔寡断,做事依旧不够谨慎,” “王兄失踪,必然已经有人察觉,可我义无反顾前往白鹭府,是自投罗网。” “那妇人向我求情,我优柔寡断,没有在关键时刻,做关键之事,倘若重回那日,应当直接将许平斩杀,再去调兵,应当为上佳。” “我纠结细节,关键时刻,没有挺身而出,虽亡羊补牢,可错便是错。” “倘若此劫渡过,我应当杀伐果断,不可拘于小节,任何事情也应当面面俱全,做到滴水不漏。” 顾锦年心中自语。 他认真反省着自己。 过错于优柔寡断,做事不谨慎,这是他意识到的错误。 而不足之地,则在于权力。 “世子也好。” “权贵也罢。” “终究无有官职,无有权力,假借圣旨,虽可圆一时之谎,却给国家带来麻烦,给朝堂带来麻烦。” “若我有官职,再临白鹭府,即便百般刁难,也有足够话语权,那时该杀就杀,无人可挡。” “尊严只在刀刃之上。” “无有官职,寸步难行。” 这是顾锦年的不足之地。 自己没有官职,自然而然,从一开始陷入了被动,私自调兵,化为主动,可那个时候已经是在亡羊补牢。 故而,自己必须要 点入朝为官,掌握权力,往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就不会陷入下风。 反省与思考过后。 顾锦年从而又思考另外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看似是官员隐瞒不报,看似是有人在幕后搞鬼,可有一股力量,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股力量,便是儒者。 读书人,应当有正义在身。 即便无有官职,百姓之苦,他们也应当看得见,可却没有一个人给予援手。 原因无他。 他们不想得罪官员,免得影响自己的仕途。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点无可厚非。 但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就是错的。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正气。 这浩然正气,便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正气。 若读书人无浩然正气,怎可称之为读书人? 倘若,两年之前,便有读书人挺身而出,那么事情会如此严重吗? 答桉显然是不会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