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二章:宁王赈灾?收割民意?百姓受到欺压?文人调查? (第1/5页)
“王爷,王爷。” “大喜事,大喜事啊。” 此时。 天还未亮。 侯君急急忙忙来到宁王书房内,整个人显得异常的兴奋。 “发生何事?” 宁王略显好奇,看着侯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好事。 “回王爷。” “探子来报,顾锦年刚到江中郡,便斩十九府府君。” 侯君出声,这是第一件事情。 “意料之中,他的性格就是如此。” 宁王没有显得特别惊讶,相反觉得合情合理,符合顾锦年的为人处世。 “怒斩十九府府君,王巍呢?” 宁王直接询问。 听到王巍的事情,侯君低头道:“王巍在顾锦年到来之前,上吊自尽,已经派人查清楚了,他的确死了,不存在易容或者假死。” 侯君回答道。 他特意让人去调查过,王巍已经死了,确确实实是王巍。 “王巍死了?” 宁王有些惊讶。 “顾锦年说是后世之圣,可手段还是如此肮脏,真是可笑。” 侯君笑道。 王巍的死去,让侯君认为顾锦年浪得虚名。 “并非是顾锦年的手段,他带着顾宁涯,悬灯司总指挥使,若不心狠手辣,真当他能到那个位置?” 宁王并没有太轻视顾锦年。 “王爷所言极是。” “这顾宁涯的确不一般。” 侯君点了点头。 “本王现在好奇的是,顾锦年是如何识破此计的?” “倘若他早就知道,可以直接停下,休息一日,走到一半,发觉的吗?” 宁王很好奇顾锦年是如何看穿这个计谋的。 “回王爷,听闻好像是有个人拦住了顾锦年的玉辇,或许是此人解惑,可具体如何,就不清楚了。” 侯君出声,如此说道。 “哦?” “那看来江中郡还是有人才的啊,果然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好好彻查此人,等此事成功后,看看能不能招安过来。” 宁王出声道。 “是。” 侯君点了点头。 “你方才说有好消息,是什么好消息?” 宁王继续出声,询问侯君。 一听到这话,侯君马上出声了,脸上有遮掩不了的喜色。 “王爷,探子来报,顾锦年抵达江中郡,直接怒斩十九府君,而后起锅做饭,宴请全郡百姓。” “只是顾锦年却让百姓吃些米饭,美曰其名是什么军粮,皇室特供,每个百姓只能分到二两米,到碗里也就是五两饭罢了。” “至于那些将士,一个个吃香喝辣,大鱼大rou,满嘴是油,强权之下,欺压百姓,已经导致整个江中郡百姓人神共愤啊。” “甚至顾锦年还让这些百姓去割麦收田,饭不给吃饱,还逼着他们做这种事情,探子来报,说这些百姓一个个气势汹汹,已经产生民怨。” 侯君激动无比。 只是这话说完,宁王顿时皱眉了,感到不可置信。 “怎么可能?” “顾锦年爱民如子,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怎可能如此欺压百姓?” “再者,就算是个贪官,也至少会装模作样,这绝不可能是顾锦年所做之事。” 宁王直接皱眉,他根本不相信,这是顾锦年做的事情。 没有道理,而且也不合理。 可后者却拱了拱手道。 “王爷,属下也不相信,可经过多方探子来报,事实的确如此,没有半点虚假。” 侯君也不理解,但这的确是实话啊。 这一刻,宁王彻底沉默了。 顾锦年的手段,虽然被他们已经琢磨出来了,可现在突然又这样做,完全是巢湖他们的想象。 “还有什么信息没有说?” “城内的探子有说什么吗?” 宁王皱眉,询问侯君。 “回王爷,城内探子根本出不来,都是一些普通人,再者顾锦年封锁进出关口,没有任何消息。” “王爷,江中郡存粮被烧毁至少七成。” 侯君开口,讲清楚城内探子的事情,随后道出这粮仓被毁的信息。 随后侯君一思索,他顿时恍然大悟了。 “王爷,属下大概知道顾锦年在耍什么花招了。” 侯君出声,他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你说。” 宁王让对方分析。 “侯君,您想想会不会是这种可能性,按照顾锦年的性格,他肯定不会如此对待百姓,可就在他本以为解决了王巍之事后,却没想到我们埋有后手。” “直接将粮仓烧毁,得知此等情况后,顾锦年深感压力,毕竟朝廷虽然在运输粮食,可朝廷运来的粮食,怎可能够全郡百姓吃?” “真要吃,又能吃多少?” “所以,顾锦年出此下策,美曰其名盛宴百姓,可实际上一人只有二两米。” “这样一来的话,至少饿不死百姓,同时再慢慢想办法。” “如此,百姓虽然会有怨言,可怨言不多,至少能活下来,然后每日就是靠二两米度日,朝廷的运粮,再加上粮仓还剩下三成,支撑半个月是可以的。” “王爷,您觉得属下猜的如何?” 侯君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得不说他的想法还挺合理的。 至少宁王听后,也觉得好像是这么一个道理。 “有可能。” 宁王点了点头。 “但本王更觉得的是,顾锦年这两日会宴请百姓吃二两米,但过几日后,会让百姓吃饱来,三天小饿,七天一顿饱,只要百姓不死,对他而言就算是一件好事了。” 宁王认可侯君之言,但他也有自己的主见。 “王爷所言极是,这个可能也很大。” 侯君立刻点了点头,附和上去。 “这件事情,为何是本王的喜事?” 不过很快,宁王又好奇地看向侯君,这为什么是大喜事? 听到这话,侯君马上开口。 “王爷,这如何不是大喜事一件啊?” “咱们屯粮多年,如今只需要派十万大军,运输粮食到江中郡。” “一来江中郡百姓必然会感恩戴德,获取民意。” “二来也算是压一压顾锦年的盛名,对往后计划有莫大好处。” “三来,王爷调遣大军,也可给江中郡三大世家撑一撑场面。” “一举三得之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