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九章:不夜城开张!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日进百万【求月票】 (第5/6页)
随着伙计吆喝。 这下子,数万人炸锅了。 尤其是刚才吹嘘的富商,直接瞪大了眼睛。 “你说这玩意才一百两银子一面?你是不是说错了?少说了一个万?” “你可别乱说话啊,一百两银子一面,我直接全买下来,一万面我都买得起。” 一些富商开口,他们这次过来,就是看看热闹。 这镜子他们也见过,不过见到的是水晶镜,价值连城,而且还不如摆放在这里的镜子。 实话实说,这镜子卖一百万两银子绝对不贵,是真的不贵。 即便制造的多,卖的价格可以适当便宜一点,十万两银子总要卖掉吧? 可现在告诉自己,才卖一百两银子一面? 还有更便宜的,五十两,二十两?这不是唬人吗? 别说他们了,连这些百姓都一个个忍不住出声。 “这么大的镜子,才一百两一面?黄铜镜都不止这么点啊。” “还有五十两的?你是不是少说了一个万字?” “梳妆镜是什么?能让我们看看吗?” 无数人聚集过来。 镜子这东西,对于京都百姓而言,其实还真是必需品,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比较注重形象。 尤其是一些读书人,或者是女子,就生怕自己脸上有点什么东西,亦或者没有抹好妆容,千金小姐有仆人。 大部分百姓,也就只能让家里人看看。 虽然有黄铜镜,但不说黄铜镜卖价也不便宜,就光说两者的效果,这黄铜镜比得过这水晶镜? 所有人都认为,这几个伙计少说了一个万字。 听着这些话,伙计们也是一个个无奈笑道。 “各位,当真是一百两银子,我们也反复问了一百遍,昨天侯爷来了,我们也再三确定,用侯爷的话来说,这就是给家人们的福利啊。” “不过一人只限买一面,大中小,各自买一面,当然还有更大的镜子,不过更大一点的镜子,价格自然贵一点,要跟咱们的分铺掌柜定制。” 伙计们开口,同时拍了拍手。 刹那间,上百人走来,搬来了一面面的镜子,大的镜子,差不多八尺高。 小一点的镜子,五尺高,这个是悬挂在家中的。 最小的就是梳妆镜,两个巴掌大,呈圆形,凋刻着一些花纹。 随着一面面镜子摆放在众人面前,这回所有人都激动了。 “我要买,我要买。” “这个我要,我要。” “我要一面梳妆镜。” “给我来一面大镜子,我没银子,能不能先预订一个,我现在回家取银子来。” 一时之间,各种声音响起,这热度比细盐还要高。 原因无他,这种东西纯纯就是划时代的玩意啊,买一面这东西回去,多有面子啊? 不但有面子,而且很实用啊。 所以热度极高。 而一些富商更是跑去跟分铺掌柜定制更好的镜子。 如此。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从卯时开张。 一直到戌时,足足八个时辰,大夏不夜城这才逐渐安静下来了。 整个过程,大夏酒楼送来了凉茶以及一些糕点,送给百姓免费品尝,免得百姓等待时间过长。 同时还提供围棋,象棋,以及戏班子,让百姓能在排队的过程中,不至于那么无聊。 而出城的地方,有专门的人派发一包江中龙米,还有二两细盐。 一人一包。 赠送给百姓,免费赠送,一文钱不收。 这让百姓们兴奋的不得了啊。 开张第一天,除了购买细盐之外,一半的百姓没有花银子,纯粹就是过来看看热闹,剩下购买东西,也就是买点小玩意。 即便是镜子这东西,也只有两成左右的百姓购买,价格摆在那里。 最低的也要二十两银子一面。 一些百姓也只能看看,二十两白银可以买三石粮食,四百多斤的粮食,一家五口吃两个月。 买一面镜子,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舍不得。 除非家里有女儿,有女儿的,还真买了。 眼下走了还送一份礼品,还真的让不少百姓有些不好意思。 如此。 到了翌日。 丑时。 不夜城内。 顾锦年,苏怀玉,王富贵,还有工部尚书王启新和礼部尚书杨开。五个人聚集在酒楼内。 王富贵拿着一份账薄,认真无比道。 “光是今日,大夏百货楼,收账四百万两白银。” “其中官盐占六成,大夏镜占据接近三成,其余一些东西占据一成左右。” “官盐的价格,扣除人力,漕运费,成本费,毫无利润。” “镜子卖出一百四十万两,利润一百三十五万两白银,至于其他物件,利润五万两银子。” “合计利润一百四十万两。” “大夏酒楼,收账九万两白银,只有不到一成人入驻,扣除成本等等,实亏三万两白银。” “一共盈利一百三十七万两。” 王富贵开口,说完这个数字后,一时之间,王启新,杨开等人脸色纷纷有些凝重。 盈利一百三十七万两,听起来很夸张,可大部分的盈利点,都是镜子。 而镜子这玩意,复购率太低了啊,买了一面,基本上不会买第二面。 并且该买的人,这几天买完之后,就很难卖了。 除非外省的人过来卖。 可这样做的话,那还不如直接改名大夏镜楼,专卖镜子就够了。 如果能一直卖的话,也不是一件坏事,但问题是,这镜子也需要时间和材料去做,而今又要搞龙舟,宝船,还要锤炼天外 金,哪里可能去全力搞镜子啊。 所以,这个数字听起来没问题。 但对比他们的预期来说,意义不大啊。 “锦年哥,这镜子的价格,咱们要不要抬高一下。” “不然的话,过不了几天,镜子估计就难卖出去了,而且有不少商人问咱们能不能大批卖,价格只要合适,他们都能接受。” “还有盐的价格能不能提高?外加上龙米价格其实可以降低一点,都没多少人买。” 王富贵开口,询问顾锦年。 按理说,官盐是用来吸引百姓的,利润最大的应该是江中龙米。 可没想到的是,利润最大的居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