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五章:明悟圣道,善恶真谛,顾锦年成圣!大道同庆! (第3/9页)
在大夏书院当中。 “若兄长当真能让云儿去大夏书院,妾身在此谢过。” 衡量一二,王氏几乎没有太大犹豫,直接答应下来了。 “好。” “那嫂夫人先忙,在下会处理好,等些日子,朝廷会派人来的。” 顾锦年出声。 “多谢兄长了。” “兄长大恩大德,妾身没齿难忘,我夫君有您这样的好友,当真是福分。” 王氏有些激动,甚至要给顾锦年下跪。 但被顾锦年拦下来了。 随后,顾锦年简单吃了几口,再祭拜一番王巍,便离开了此地。 他去了江中郡府都军营。 见一见自己的爷爷。 再次与老爷子相见,顾锦年表现如往常一般。 老爷子也如平时一般,见到顾锦年大喜过望,然后带着顾锦年在军中参观。 “锦年。” “同盟会要成立了。” “这次打还是不打?” 顾老爷子开口,询问顾锦年这个问题。 “打。” “如今礼部已经警告了三次。” “该给的警告也给完了,一意孤行,自讨苦吃。” 顾锦年开口,语气平静,但态度很坚决。 “好。” “不愧是咱们顾家的种,锦年,那爷爷拜托你一件事。” “回头写份奏折,力荐爷爷我出战,知道吗?” 顾老爷子开口道。 “好。” 顾锦年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爷爷一直想要再度征战,这件事情他会处理好的。 得到这个答复,顾老爷子顿时喜悦无比。 拉着顾锦年在军中住了一天,爷孙两个畅谈了一整天。 翌日。 顾锦年启程离开。 老爷子没有相送。 只是等顾锦年走后,军中大营内,这位大夏的铁血战神,却早已泣不成声。 身为顾锦年的爷爷,他岂能察觉不到顾锦年的异样?昨日接触顾锦年时,他便感应到顾锦年遇到了什么问题。 可他没有说,只因顾锦年没有告诉他,就是不希望家里人担心。 而今,等到顾锦年离开,顾老爷子这才绷不住情绪,在大营内独自落泪。 这人世间,最难受的不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只不过,顾老爷子相信。 他相信,顾锦年一定能渡过难关。 如此。 转眼之间。 又是十日。 自天命降世之后,整个神洲大陆,一切显得十分平静,除了仙门在广收门徒之外,就没有其他事情了。 只不过,这一日,一则消息自中洲文宫传了出去,再一次提起稷下学宫的事情。 顾锦年为何遭遇天罚。 中洲文宫给予了一个全面解答,那就是立德出了问题。 文章洋洋洒洒万字,剖析着顾锦年为何无法成圣,又为何遭遇天罚。 只因,顾锦年没有德行,江宁郡之难,顾锦年并不是因为百姓,而是因为自身功绩,为了稳固顾家的地位。 白鹭府之事,亦是同样道理。 至于匈奴国和亲之事,更是大肆抨击,以朝廷局势来分析,武将地位不断衰弱,顾锦年身为顾家世子,所以必然要选择战争,让大夏王朝与匈奴国关系恶化下去。 这样一来,武将地位就不会太过于衰败。 还有孔家之事,更是抨击顾锦年没有德行,所做的一切,是为己,亦或者出于某种目的。 这篇文章发布之后,再一次将顾锦年推到风口浪尖上。 如果是别人这样乱说,不会引起什么太大的风浪,可毕竟这是中洲文宫传出来的文章,自然让人不得不去关注。 面对这样的质疑,苏文景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抨击回去,同样写了一篇万字文章,阐述顾锦年所作所为,皆为天下苍生。 圣人出面,自然与众不同,但不得不说的是,争议已经起来了。 至于扶罗王朝,大金王朝,匈奴国,东荒诸国却推崇中洲文宫的文章,虽然没有反驳苏文景的文章,可他们更偏向中洲。 毕竟各国成立同盟会,摆明了就是跟大夏王朝撕破脸了,如此一来的话,出于政治目的也好,亦或者是出于心中的嫉妒也罢,自然而然不会选择去支持顾锦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多事情是对是错,无法去辩解。 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苏文景说的没错,中洲文宫说的,也没有错。 眼下,想要证明很简单,那就是顾锦年成圣,只要顾锦年成圣了,这些谣言都将烟消云散。 只是。 面对这些事情,顾锦年根本没有去理会。 对于他而言,潜心悟道,才是关键。 这一日。 他来到了江宁郡。 江宁郡,早已平静,自洪灾结束后,举国之力,为江宁郡百姓重建家园。 江宁郡内,各府,各县,各地皆然塑了顾锦年的石像。 在江宁郡内,顾锦年的威望,远胜大夏京都任何一个人,甚至超越圣贤。 而且江宁郡内,最火的戏曲,全部都与顾锦年有关。 基本上都是改编自顾锦年所作所为。 可以说,在江宁郡内,有人大骂朝廷,最多就是被关个几天,若是有人辱骂陛下,三十大板,囚禁三月。 而要是有人敢骂顾锦年一声,官府先囚禁,这不算什么痛苦,等放出来以后,所有百姓都会给予针对,轻则谩骂,重则孤立,让其根本无法立足。 此时。 江宁郡,天平府,朝临县。 顾锦年行走在街道当中,他面色平静。 但或许是衣衫老旧,外加上一路长途跋涉,顾锦年看起来无比沧桑。 突兀之间。 一名女童走来,拉着顾锦年的衣角道。 “叔叔,俺爹让您去吃饭。” 女童稚嫩,但也不怕生,拉着顾锦年如此说道。 听到这话,顾锦年有些惊讶,他顺着女童所指的方向看去,是一处宅院内,里面有不少人,似乎是在设宴。 宅院门口,一些人端着碗,蹲在地上吃。 也有人站在门口,招呼着顾锦年。 这很惊讶。 顾锦年上前,简单聊了几句便知道,是有人喜结良缘,所以设下婚宴,街坊邻居都过来庆祝。 婚宴主人见到顾锦年风尘仆仆,所以主动邀请,乐善好施。 得知前因后果,顾锦年欣然赴约。 不少人见到顾锦年,纷纷作礼,毕竟顾锦年看起来就像读书人,百姓对读书人还是有发自内心的尊重。 顾锦年赴约参加,与百姓同乐。 不过没有带礼,顾锦年亲自写下一首短诗,算作是礼物。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落笔后,未有异象,但众人却连连喝彩,婚宴主人更是如获珍宝一般。 他们都是穷苦百姓,对于这种东西自然格外看重。 婚宴之中。 顾锦年没有任何端着身架,饮酒作乐,吃饭喝彩,融入其中,心情舒畅无比。 一直到夜晚,到了新人入洞房时。 酒宴结束,有人取来一个木像,这上面赫然是自己。 新郎夫妇朝着木像磕头膜拜,才能入洞房。 这让顾锦年有些无奈与好奇。 询问一番才得知,这是江宁郡的规矩,只要cao办大事,除了白事之外,任何事情,酒宴结束,都必须要向木像磕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