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六十章 宣义 (第1/2页)
,争魏 热门推荐: “西平是我一个人的,也是你们的!”杨峥看着面前七十五个青年。 羌人、汉人、胡人都有。 忠心这个东西,是需要维护的,也可以宣导。 这七十五人就是杨峥的第一批宣义郎,进驻到亲卫营各屯之中,负责引导士卒思想,也有监督之意。 人心善变。 董卓天天吾儿奉先何在,也免不了吕布一句有诏讨贼臣! 今日之杨峥倒是与昔日之董卓有几分相似。 手下一帮骄兵悍将,万一哪天被渗透和收买了,自己就万劫不复了。 而这个时代,这种事情绝不少见。 别人忠心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一定不能在制度上留有漏洞。 “尔等谨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讨四方之凶逆,还天下以太平,复我华夏朗朗乾坤!”杨峥一个字一个字的吼了出来。 口号还是要喊的,鸡血也是要打的。 很多时候,一句正确的口号胜过百万雄师。 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哪怕只是稍微迈出一小步,也能在这黑暗的历史长河中泛起一丝涟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讨四方之凶逆,还天下以太平,复我华夏朗朗乾坤!”青年们也跟着吼了起来。 一个个热血沸腾。 这个年纪,最愿意接受光明,也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杨峥取过一把精制汉剑,无比肃穆道:“庞青,今日起,尔为宣义郎!无论日后何等艰难,尔不可忘却今日之初心。” “唯!”青年无比神圣的接过长剑。 彷佛在长剑传递的过程中,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也被传递过去。 一瞬间,青年的精气神也发生了变化 “孙阳,今日起,尔为宣义郎!无论日后何等艰难,尔不可忘却今日之初心。” “唯!” …… 杨峥亲自为每个人授剑,七十五人,七十五把长剑。 七十五道目光汇聚成熊熊烈焰。 目光中的一往无前以及崇信,让杨峥有种莫名的震撼感。 人在被赋予了使命感之后,会由外而内的发生变化。 以前的杨峥其实没多少信心,司马家与士族彷佛阴云一样遮挡着天空,其后一百年内,将这片古老的土地拖入万丈深渊足足四百年。 但现在,他自己也被稍稍感染了。 一个人的口号或许只是口号,七十五人、一千人、一万人……就不仅仅是口号了。 接着,杨峥为他们细致讲解宣义郎的职责。 辅左将领,提出建议,引导和监督士卒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考核将士们军功,审核将士的忠诚程度,有直接呈报护羌府的权力,有重大变故可以直接面见杨峥。 但不得干涉将领指挥作战…… 一条条,杨峥详细讲解。 每个人都听的很认真。 最后,杨峥向众人拱手,心平气和道:“华夏艰难,万民水火,大好男儿怎可袖手旁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唯愿诸君与吾砥砺奋进!” “敢不效死命乎!”第一个被授剑的庞青喊道。 其他人也跟着喊,“愿为主公效死!” 嘉平元年十月初三,第一批宣义郎进入军中。 杨峥的军令也随之下达,凡战,若所部宣义郎战死,屯长降为都伯,士卒罚俸半年,三年内不得升迁。 成军四五年来,但凡是杨峥下达的军令,军中都是无条件执行。 宣义郎不干涉军事,属于副官,将领们也就没太多意见。 有意见的,在看到盖有杨峥印玺的缣帛军令之后,也全都偃旗息鼓。 这些年青营中的汉夷孤儿, 差不多有四千人,能被选为宣义郎,基本可称得上文武双全四个字。 经历过困难,在生死边缘捡回一条命,一直被半军事化管理和训练,因此没有士族子弟高高在上的骄气,进入军中之后,很快就与士卒打成一片。 当然,也必然会与老卒们起一些摩擦。 磨合需要时间,只要摩擦不太过火,杨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接不接的了地气,还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 这也是一项考验。 胡天八月即飞雪。 进入十月,天气变得越发寒冷。 不过今年还好,有了充足的食物,冬天也不那么难熬。 去年省吃俭用的粮食还余下五万多石。 杨峥索性开展新一轮的练兵。 锐步跋涉于大山之间,骁骑驰骋于草原之中,来回行军千里。 杨峥则带着亲卫营围猎日益泛滥的野兽。 杨济上书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