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第1/3页)
“请大家跟我来这边。游览这拙政园,我建议进门从左手方向走。从听雨轩这边过去,可以看到有远香堂、松风亭、玉兰堂、香洲等等,汇聚了整个园区的主建筑群。这些建筑都是沿水而建,可以看出整个拙政园都是依托着这片水泊。” 林碧君带着游客,今日陆姐将讲解的工作交给了她,也算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带队。或许是事先研究了不少资料,心里有些把握,面对这些游客她并没有觉得太紧张。 原以为自己会怯场的,真的站在游客面前,却感觉比想象更轻松一些,她甚至有些享受这种感觉。 秋末的拙政园带着些许萧瑟的感觉,茂密的植被披上一层金黄。池塘里,几只鸳鸯游弋在枯败的荷叶下。 “如今我们看到的拙政园和当年它建成时有很大不同。在明嘉靖十二年的时候,文徵明曾为这拙政园绘《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是我们现在可以参考的珍贵的史料。” 古时候没有照片,名家手绘的很多也是写实的,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徐扬的《姑苏繁华图》,都是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文徵明的《三十一图》也是如此,还原了500多年前最初的拙政园园景。 “因为它的园主变换太频繁了,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图中的景物现在基本都看不到了。曾经的若墅堂变成了现在的远香堂;曾经的梦隐楼是如今的雪香云蔚亭;小沧浪换成了荷风四面亭;繁香坞变成了一片枇杷园。这些都是历代主人的改建,这也导致了整座园林的风格并不十分统一,恐怕王献臣本人来见了也认不出了吧。” 王献臣所造的拙政园,在他故去后,其子一代就易手了,正所谓富不过二代。 其后,拙政园的历代主人遭遇都不太好,有的家道中落,有的抄家流放,几乎都是家破人亡的结局。以至于这座园在五百年的颠沛流离中见证了太多分分合合。 “说起来,王献臣的儿子真是败家子,这座园林是被他赌钱输给了别人,这么一座园林,中国四大园林之一,放在现在可是无价之宝。” 这可以说是在中国史上也是少有的豪赌了,一掷千金算什么?这拙政园要论价值,一掷亿金也不为过。当年王献臣买了三百亩荒地,最后建成园的大约有一百亩,而如今还留下的,是在SZ市中心七十多亩,5.2公顷的一座园林。它是姑苏城数以百计的园林中当之无愧的百园之冠。 王献臣是将这座园林作为自己的毕生梦想在修建,在他死后却很快易主了,若是泉下有知,大概无法瞑目吧? 游客们的话题转的很快,一会儿就移到了赌钱的危害,谁家的孩子赌了球,房子都卖了,原本订的婚也黄了,然后是一阵感慨。这个话题很快也就过去了。 没有人会放在心上,毕竟谁也不认识王献臣。 只是有些可惜这座园,在易手后,拙政园曾一度分崩离析,被一分为三,分割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中东部最惨,曾沦为菜园,园内的景致也被糟蹋地面目全非。中部和西部保存稍好,但也同样经历过多次改建。虽然如今的景色未必不如过去,但对于它坎坷的命运还是让人唏嘘。 拙政园的历史,每过几十年就经历一番变化,它随着一任任的主人,被强占过、被出售过、被查封过,它曾做过官府衙门,又做过起义军的办公地,甚至还兴办过学校。 这座五百多年的园林,经历了一次次的颠沛流离,每一次的变动都足以让它粉身碎骨,却奇迹的保存到今天。如果真有一种力量在呵护着它,那么我们宁愿相信是这座千年古城在冥冥之中守护着这一园属于人类的瑰宝。 一天的解说,让碧君有些疲惫,但同样有些兴奋。 “今天表现的不错,看来你很快就能单独带团了。” 陆姐的夸奖让碧君有些开心,这是她曾经在那些单位上班都没有给过她的感觉。哪怕曾经一些岗位的薪资要比现在高很多,但对她来说那并不重要。工资够用就可以了,平时也没什么花销,一条牛仔裤可以从高中穿到现在,而占了人生三分之一长度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开心。 “作为奖励,请你吃个饭吧。只是个便饭,听说附近有家不错的饭店。” 陆姐既然这么说了,碧君也不便再推辞。 那是开在拙政园附近不远的一间小饭店,门面并不大,不过年代看着有些久了。 “这是我偶然发现的小店,属于我的私藏文件夹,每次想要犒赏自己的时候我会一个人过来。” 陆梨当先推开门走了进去,虽然是一间古旧的小店,里面的环境倒是挺干净,店里的客人不少,不过也还空着些座位,也没人来接待,两人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 “周奶奶家的店就是这样,没人接待,就她一个人开的。你把这里当作自己家就好。” 当作自己家么?也确实,店里的这些客人,邻桌的不少都互相拉着家常,看着都是熟识,就连陆梨进来了也有好几个人跟她打了招呼。真让人有回家的感觉。 “把你的私藏文件夹告诉我没关系吗?” “是碧君的话就没关系。”还没等碧君回味这句话的意思,刚和隔壁桌的大叔打完招呼的陆梨继续说到:“其实我啊,挺好为人师的,在旅行社这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