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佛家血经 (第2/2页)
特殊,说是佛祖成道后为文殊、普贤等一众妙觉菩萨宣讲的经文。不过这经书,在姑苏城最盛名的还是西园寺里面珍藏的那本血经吧!”说到自己喜欢的书法,吴叔又津津乐道了。 “那是本元朝时高僧写的血经,当时高僧善继以自己的舌尖血为墨,手书八十一卷,历时一年七个月才写成。此后几百年里,宋濂、康有为等四百多位名家都为它题跋,那当年嫣红的血,在几百年后成了碧色,这书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吴叔如数家珍。若不是对这本血经关注过,他也不会特意去了解那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只可惜血经早就被佛寺封存起来,只闻其名,他也无缘得见。 “当年这经书保存在龙寿山房,日本鬼子过来的时候还曾逼当家和尚交出来,好在当家和尚早一步把血经藏在棺材里,几经拷打宁死没有交,日本鬼子也没搜出来只能作罢。后来龙寿山房被毁后,这经书就交给了西园的戒幢律寺保管。” “那经书现在还在吗?” “在,听说就在戒幢律寺的素斋馆旁的天井里面,有个花岗石龛,血经就保存在里面。” 素斋馆旁?孙若涵默念了一句。依稀记得自己在做素斋的时候,附近好像确实有这么个地方。原来自己曾距离那经书如此之近。再看这一叠经书,又因为这种巧合而生出了些奇妙的感觉。 他不是吴叔,对血经也不感兴趣,只是对因缘际会的奇妙有些感慨。 抄字和尚每日默默就这样么抄着经书也罢,都是修行。抄字僧的书法或许远远无法和高僧善继相比,但修行或许也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问本心。 孙若涵突然回想起,那抄经的老僧说自己也不懂这经文。 那真是因为他不懂梵文的音译? 既然传说这经文是如来成道后在菩提下所讲,为一众妙觉菩萨开悟,普通僧人又如何看懂,不懂才是理所当然。自认为懂了,岂不是成佛做菩萨了。 不经意的,孙若涵想起了过去一本老电影。张三丰打了一遍太极拳问张无忌记得多少,张无忌称全不记得,张三丰欣慰道:“那就对了。” 懂了多少?完全不懂——那就对了。 僧人学经,要学的不是经文本身,而是如何‘观自在’。僧人拜佛,拜的也不是泥塑石雕的佛祖,而是菩提之道。 不懂,也不需要懂。因为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表面的这些,而是更本质的东西。 那是佛信徒的道。 那么厨师呢,蒸、炸、煎、煮做的菜肴,烹饪的又是什么? 悲欢离合的人生?不,不是那么宽泛、空洞的东西。因为水银灯的话,他好像有些误会了。 孙若涵打开煤气阀,轻松地处理着食材,很快就完成了客人的点餐。 “久等了,你的羊排。” “哇,终于来了,冬天就该吃羊rou啊!” 他将客人点的餐端上,看着对方品尝着露出的满足神情,心里也因此而愉悦。 实实在在的填饱每一位食客的肚子,厨师需要做的也仅此而已。水银灯口中的食神,也只是祂的理解,哪怕祂是神是魔,听过也就算了。那如海似渊的信仰,或许是被供奉舍利大典那一幕刺激,看着就吓人。想到如果有一天有人这样供奉自己,孙若涵自觉得负担不起。 那样的食神,谁想当谁当去吧,他敬谢不敏。 “下周一有空吗?” 下午接到了碧君的电话,小丫头开门见山地问道。 “有啊。” 打算明天就将关店的告示贴出去,接下来一个月,孙若涵天天有空。 “婉容家的饭店在新区又要新开一家,下周一剪彩,一起去吗?” 故胥十二楼又有新店要开张了吗?也不奇怪,在孙若涵的记忆中,那饭店在未来可是开遍了周边省市的。 如今虽然没有他介入,但两个月前谢师父赢了比赛,获得了烹饪大师的称号,有了‘大师’坐镇,迈开步子扩张一下也是应有之义。 考虑到两个月肯定来不及装修、开业,那定然是早就有所准备,只是借着这次的东风,新店更有底气了一些。 “行啊,一起去吧。” 怎么说也不过是多送个花篮的事情,无论是谢宛蓉还是谢师父,于情于理也应该去道个贺。 不过想想曾经的他,另一个时空的此刻还在‘故胥十二楼’的后厨打杂,如今却作为局外人旁观,也确实有些奇妙的感觉。谈不上好坏,只是有些新奇罢了。 日落月升,对太阳花园来说,今天是今年的最后一天。 夜晚,当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锁上门,孙若涵生了个懒腰,将写好的告示贴在了玻璃门上。 今年的‘太阳花园’就到此为止了,他里突然有些感慨。屋外的太阳花丛沉默在一片月色中,只待来年春日的开放。 【第五篇《梵尘俗事》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